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运用工作压力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362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严重,成就感较高,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高于男教师,差异极其显著(p<0.01);2.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3.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结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成就感较高,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较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河北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特点。方法:采用修订的MBI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河北省513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河北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程度不高,但情感耗竭程度相对比较严重;(2)河北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中三个维度随教龄增长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3)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初中教师;(4)5~14年教龄和15年以上教龄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水平都显著高于0~4年教龄段的初中教师。结论:河北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不太严重,但在情感耗竭维度方面较为突出;高中教师以及教龄在5~14年的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程度更高,因此更需要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273名中学教师为被试,考察了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态状况并不严重,女教师的情感衰竭低于男教师,中年教师的情感衰竭比较高;(2)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教师;(3)性别、教龄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教师的情感衰竭,而性别和自我效能感能直接预测人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及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西部地区3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男教师的去个人化现象比女教师严重,班主任在情绪疲惫和去个性化现象方面比一般教师严重,中学教师的去个性化现象比小学教师严重;(2)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较高,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教师;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师;中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小学教师;(3)成就感、去个人化、性别、是否班主任直接预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5.
运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和ZPPQ、ZNPQ完美主义量表,通过对659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表明: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整体上并不严重,但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偏高;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积极完美主义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教师的完美主义对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积极完美主义总分和犹豫迟疑维度对教师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市主城区各类民办幼儿园教师217名为被试,采用MBI-ES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测评,以探讨民办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民办园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低个人成就感,非人性化现象最轻微;民办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倦怠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职业倦怠也越严重;改善民办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防治职业倦怠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沉重的升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落后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本文分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学校在避免和缓解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以引起社会对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王芳、许燕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对174名中学教师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出现.情绪衰竭最为明显。(2)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位于教龄6—10年和16—20年两个阶段。(3)教授高考科目的教师的倦怠程度明显地高于教授非高考科目的教师;教授文科、理科的教师个人成就感明显地高于教授综合科目的教师。(4)性别、职称、班主任、任教班级类型对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旨在探讨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分别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随机抽取福州市公立幼儿园教师84名,民办幼儿园教师76名为被试,结合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表与访谈法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公立园与民办园中同样存在工龄5-11年期间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公立园与民办园中同样存在小班教师情感耗竭显著高于大班教师;民办园教师比公立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更强,尤其在职业失意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讨论公立园与民办园教师共同所处的困境与各自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认为:在一些中学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表现为情绪上的倦怠感、较低的成就感、教师厌教感、心理疾患多等,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工作压力、福利待遇、社会地位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从教育机制、社会期待、主体心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何金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36-137
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中学教师完美主义倾向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学教师担心出错的倾向越大,就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对行为的迟疑程度越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的个人标准越高,职业倦怠产生的可能性越小;中学教师高批评的倾向越大,越可能造成职业倦怠。由此可见,完美主义倾向程度越高的中学教师越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运用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量表和自编反映个体工作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问卷,研究城市民办幼儿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发现:城市民办幼儿园青年教师表现出较重的情感衰竭和中等程度的去个性化倾向.但有着较高的职业成就感。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但整体并不严重,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工作满意、师生关系和人际知觉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河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进行探讨,并实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河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遭受着职业倦怠的侵袭。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比小学英语教师严重,而教学效能水平比小学英语教师低。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中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用问卷法对民办中学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民办中学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性别、职称影响不显著,教龄显著影响放任的教育方式。高职称教师在个人教学效能感、总效能感中与低职称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各类型教师在学生观诸维度均没有出现显著的性别、职称、教龄差异。教育作用的认识和教学效能感对积极的教育方式有正面的预测功能,对消极的教育方式有负面的预测功能,对遗传和自然成熟作用的认识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360名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情绪智力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考察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和不同背景变量下的差异,并探讨二者的关系,以期为民办高校教师发展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智力在去个性化、情绪枯竭、低个人成就感这三个维度上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智力较高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显著低于情绪智力较低的教师。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压力的一种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中学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淮安市两所规模较大的民办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现状的调查,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大多数民办中学教师当教师的动机不纯正;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所教学科密切;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比没有担任班主任的专业技能好;民办中学教师参与校外培训进修活动时间少;民办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感觉良好,多数教师选择维持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孟繁旭  高瑛 《西部素质教育》2024,(3):140-143+149
文章以广西中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量表调查广西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西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情绪衰竭;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效能感显著相关;教师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均负向影响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