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学著作《金枝》一书始于内米湖畔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古老习俗。弗雷泽爵士之所以用它作为《金枝》的开端,缘于这一心俗包含了“森林之王、金枝、杀神、圣婚”四层涵义,而这四个词语正是解读《金枝》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詹&;#183;乔&;#183;弗雷泽的《金枝》可以说是一本很值得一看也很值得研究的书。“金枝”一词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史诗《埃涅阿斯记》里讲述了古希腊、罗马的许多神话传说。其中提到了“金枝”。弗雷泽在《金枝》这本书里虽然不是指的这个故事而是一种古罗马曾经有过的古老的地方习俗,但与神话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原型批评作为批评和文化探究领域的批评方法之一,是20世纪下半叶走向鼎盛的非常重要的西方批评流派。其中弗雷泽的《金枝》被誉为是一部对人类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学批评著作。通过品读弗雷泽笔下的《金枝》,分析弗雷泽对巫术、宗教和科学的认识,进一步学习原型批评,加深对原型批评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金枝》是著名宗教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巨著,在这部著作中,弗雷泽介绍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巫术的例子,而贯穿全书始终的则是作者关于巫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讨论。虽然“层次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观念,但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们的论点却都是建立在肯定或者否定弗雷泽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足以见证了《金枝》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所著The Golden Bough在国内有多个译本,都名为《金枝》。其中,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汪培基校,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金枝》(简称民间版)是最早的中文译本。赵昍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金枝》(简称安徽版)是在民间版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安徽版不能称为翻译,而是以民间版为底本的改写,不是英译中而是中译中,即把别人的中文"翻译"作为自己的中文。  相似文献   

6.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弗莱《批评的解剖》中原型理论为基础,结合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对小说体现人物关系展开论述,从文化学、人类学、心里学等角度来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为小说的人物解读和情节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神树崇拜王廷洽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G.Fraier)曾以金技为题,写出了巫术与宗教研究的不朽著作,并在《金枝》中专列了两章,记述了世界各地和古往今来的树神崇拜。其中提到我国古代的树神崇拜说:“中国书籍甚至正史中有许多关于树木受斧劈或火烧...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重庆召开,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潘英海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有关台湾原住民民族习俗的主题发言,同时接受了与大会主题相关的专题访谈。访谈中,潘教授结合《东番记》《金枝》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等文献,谈论了他对文学、历史和人类学三者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0.
弗雷泽《金枝》中铺陈了灵魂出身观念在世界各地巫术社会中的种种迹象,而这一观念又实为巫术实践操作之一理论基础:灵魂离体,必要有所安顿处,或要招之回身,否则视为不祥。然而,西南民族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灵魂离体时会因内部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分离。笔者运用彝族文献、民俗资料中记载的灵魂离体分离,与先秦文献中的魂和魄分离进行比较,详细诠释灵魂离体的情形,并重新审视先秦社会中,对鬼神概念及祖先祭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从《金枝精要》出发,梳理了巫术、宗教、科学的相关理论,回顾了《金枝精要》中巫术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应用事例,以此来重新认识巫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金枝》这部巨著里介绍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神话传说和仪式,作者从几千年后的后人视角出发,以《金枝》里所介绍的神话仪式等为承载点,从现存的蛛丝马迹中发现过去巫术极盛时期的一星半点的踪迹,得出了流传至今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传说等均烙印着古代巫术的印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和鲁迅发生过争论,受到过鲁迅的批评。魏金枝就是其中的一个。1935年,就如何看待文坛上文人相争的问题,魏金枝和鲁迅有过争论。鲁迅写的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中,有两篇就是专门批评魏金枝的《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的。这一场文坛上的争论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不得什么重大事件。但是,鲁迅是很重视的。他在编《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时候,把魏金枝的这篇文章附在他的《三论“文人相轻”》的后面作为“备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婚礼是鄂尔多斯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也是当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的鄂尔多斯婚礼仪式及其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鄂尔多斯杭锦旗"金枝,巴图"的婚礼为调查对象,试图揭示鄂尔多斯传统婚礼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变迁与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早前《金枝欲孽》在香港播映时,收视屡创高峰,平均收视达 32点,收看人数超过260万人, 剧中角色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 两位主角黎姿和林保怡更凭此剧在TVB台庆颁奖典礼中勇夺“年度我最喜爱的男女主角”大奖。《金枝欲孽》除了在香港好评  相似文献   

16.
戏剧《打金枝》描述的是发生在皇帝、公主与大臣之间的故事,但剧中所展现的却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平衡的家庭伦理观念,唐代宗与郭子仪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君臣关系更是成为千古佳话。《打金枝》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极富于人情味的,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网,是一个浓缩在戏剧舞台上的和谐社会,它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大众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戏曲《打金枝》中人物郭子仪的历史原型进行考述,重点分析郭子仪在中唐时期建功立业而能善始善终、青史留名的主客观原因,发掘了郭子仪的人格特质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枝欲孽》空前的大受欢迎,令盛产古装剧的TVB,找回了不少自尊和自信。《我的野蛮奶奶》再度拔得收视榜头筹,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它们的潜力。历年来,TVB塑造了无数英雄人物、乐此不疲地上演着宫廷斗争…回首五朝演义之路,回肠荡气!  相似文献   

20.
《春秋繁露》作为汉初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融合道家、阴阳家的诸多思想,并统摄了一些原始巫术观念,其天人感应思想与弗雷泽交感巫术之相似律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龙在《春秋繁露》中既有天降祥瑞的意涵,又是制龙求雨的工具性存在,也有天人相副的阴阳附会,集中代表了龙文化在汉初社会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