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地区的汉人世侯藁城董氏、真定史氏与顺天张氏,在元初保护并征辟了大量金源文士,并与这些文士进行诗歌赠答活动,他们自身也创作有诗词与元曲。作为文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河北汉人世侯延续了金元文学的传承发展,为元初文学作出重要贡献。不同于以往的文人集团,汉人世侯文人群体的作为反映了金元易代这一特殊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地市级文学成果整理和研究方面,《商丘文学通史》以其完整的体系和鲜明的个性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该书主体意识强,研究方法灵活,地方特色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2003年复旦大学唐金海、周斌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以下称<通史>)问世,其出现的意义,我以为在"求其贯通、求其放心、求其新变"三点上实现了突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前景,一个继续在朝向20世纪文学史完善形态的路上走下去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研究堪称近年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典范.在湖湘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研究湖湘哲学与历史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近代湖湘文学研究则相对薄弱.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史>是湖南近代文学研究开创性的论著,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对湖南文学的论述亦颇多新见.但对于湖南近代诗歌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则当以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为胜.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良好现象,把文化视角介入地域文学研究,可以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地域文学现象,促进地域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革"显流文学"、 "潜流文学"这一对概念的同时出现和运用,最早见于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林彪事件也导致了文学面貌的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文学     
2009年,人类社会步人新世纪已将近10年.世纪,按<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纪年的单位,从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算起,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每一特定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总会带来特定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陆机是西晋文学大家,对文学史影响深远.一生著述丰富,据<隋书·经籍志>注可知,<陆机集>至南朝梁时尚存47卷,目录1卷,<连珠>1卷,计49卷.然自梁以后逐渐散佚,据<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至宋时仅存10卷,且许多篇章实为残篇.  相似文献   

10.
论析了河北50年文学的现代特征与河北50年文学的群落,总结了河北50年文学的六条经验教训,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用资料与论证。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继承传统、融会新知,将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分别从文学发展程度的地域差异、各类文体的地域异同、文学题材与风格的地域特色、文学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某个特定地域文学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特定地域环境下文学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丰富了我们对文学史的认识,对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把握也更加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12.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槃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文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文学、文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文、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3.
邢台古方志乾隆版<顺德府志>中<艺文>、<人物>、<寓贤>、<仙释>等卷所载的诗歌、辞赋、碑铭、序引、传记、议论、疏表、小品等,在记录名家佳作、印证文体演变,以及名家事迹补遗、文学作品钩沉、散佚作品阙目诸方面进行的文学史料补充等,形象地昭示了邢台古方志乾隆版<顺德府志>不容忽视的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16日,由重庆教育学院科研处、教务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教育研究"课题组、"高师文学教育学科教学原则"课题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课题阶段著作类成果<文学启蒙教育论稿>、<文学启蒙的艺术>、<文学启蒙教育个案精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座谈会,在重庆教育学院综合楼610会议室召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历史的、线性的研究,对于地域的、立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有朝此方向发展的趋向,但所做的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对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更少.而文学发展到清代,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特征突然显豁起来,尤其是以在清代处于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为代表.文章试图以江南地区为主,探讨了清代文学地域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在过去晚清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起到弘扬民族意识的作用,成为记录华工反美运动的史料;现在,它是我们追溯美华文学文化身份和创作模式的源头所在.通过对早期华工旅美过程的描写,以及对华工形象的塑造,<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无疑开创了"唐人街写作"的先河;它兼有文献性和文学性的叙述也成为华工形象从歪曲走向辩证的根据,成为当代西方作家和美华文学不断开掘的话题.以往它只有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中略带提及,但放置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补充现代文学反帝这一主题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初期,钱钟书写下两篇相互印证的论文<中国文学小史序论>(1933年)和<论复古>(1934年),前者对传统和时下的文学观、历史观以及文学史观予以质疑,后者是这种质疑在遭遇"文学进化论"时表现出来的反驳、抵抗.通过对二者的梳理和分析,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钱钟书没能写出一部文学史通史?由此而展开对文学史写作的探讨,认为文学史写作是多种话语权力交织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生态问题的书写已经更为充分,更为繁盛,生态报告文学、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等层出不穷,徐刚、于坚、李存葆、叶广芩等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使得中国文学的绿色之维真正复活.报告文学<绿色宣言>、<淮河的警告>,诗歌<哀滇池>、<拒绝末日>,散文<绿色天书>、<大地上的事情>,小说<老虎大福>、<老海失踪>、<狼图腾>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重要篇章.作家确立生态整体观,尊重大自然,敬畏生命,承认所有自然生命的内在价值,尽可能地反思并颠覆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现代文明对大自然的肆无忌惮的破坏,批判日益病态的消费文化.这种生态意识的确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当代文学有可能真正地引领人摆脱现代文明的迷思,迈向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9.
由苑书义、孙宝存、郭文书三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五卷本《河北经济史》,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河北史学界继十卷本《河北通史》和近百卷《河北省志》出版以来,又一部规模宏大的学术著作。全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迄20世纪90年代,分为远古至隋唐五代时期、北宋至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并以编辑<关陇文学论丛>、主办第一次"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创办<敦煌文学研究通讯>、筹备成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主编<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等为例,说明甘肃敦煌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全国胸怀和开放的态度.甘肃学者并不保守,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并积极邀请全国的学者参与这些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