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高校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的网络化、迷你化、随机化给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以成都工业学院"陈毅精神"文化品牌建设为例,具体做法有:以理论研究为支撑,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建设和打造教育场馆和基地,满足高校红色文化品牌传播的基本需要;利用各种载体,让高校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开发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衍生品,创新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是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图书馆品牌形象定位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梅 《情报科学》2008,26(3):386-390
公共图书馆品牌形象的定位和传播是其品牌建设过程中确保品牌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它解决了图书馆与其品牌受众之间沟通中的“对谁说”、“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应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数据库营销、公共关系和广告等策略,在各种活动和日常工作中积极向品牌受众传播品牌认同和价值主张中的独特内容,以逐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3.
赵荚敏 《中国科技纵横》2009,(11):127-127,130
广播是通过各种节目拢集合适的听众群,把听众的数量和质量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听众自然成为广播媒体非常宝贵的资源。广播受众生态与广播广告的品牌塑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阐述了如何塑造明晰的广播广告品牌、构建合理的广播受众生态以及树立“为广告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和为受众提供信誉保障对于广播广告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詹文  路由 《科教文汇》2007,(12S):155-155
20世纪70年代,法国达能集团收购“依云”并开发了“依云”矿泉水产品,依云矿泉水在全世界水市场竞争中由于成功的经营策略和传播表现使得依云以高价格出售却依然可以从众多矿泉水品牌中脱颖而出,依云的成功在于它罕有的综合价值以及依云坚持“单一”的概念并对所传播品牌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演绎。  相似文献   

5.
尹刘平 《金秋科苑》2009,(8):274-274,276
随着电视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分众传播越来越受到电视人的关注,找到受众适合的内容,适合的时间,适合的节目编排与节目风格,成为当今电视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偏好分析也因此成为了各电视频道抢占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焦点。准确的掌握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以培养和维持频道忠诚,是电视频道专业化探索的强大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分众传播越来越受到电视人的关注,找到受众适合的内容,适合的时间,适合的节目编排与节目风格,成为当今电视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偏好分析也因此成为了各电视频道抢占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焦点。准确的掌握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以培养和维持频道忠诚,是电视频道专业化探索的强大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当前网络科技日益成熟,新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为了刊物的长远发展,科普类杂志应转变营销传播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自身品牌的塑造。【方法】 基于传统的杂志期刊营销模式,创新性地引入“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和“拟人化沟通”理论,分析以《博物》杂志为例的科普类杂志品牌塑造的策略。【结果】探讨了《博物》杂志的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基本架构,并基于“拟人化沟通”理论,具体分析了《博物》杂志借助新媒体平台塑造科普类杂志品牌形象的过程。【结论】《博物》杂志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扩大了受众范围,提升了杂志销量,成功塑造了自身的科普类杂志品牌形象,对我国科普类杂志的品牌塑造富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娟  平露丹 《科教文汇》2007,(8S):133-133,135
对于红色旅游,研究者多从“市场学”、“营销学”角度来探讨,专注于如何以文化价值提升红色旅游经济效率的研究,但如何满足消费者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如何传播先进文化等问题则往往被忽略。本文将从红色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的“营销”作用,并提出红色旅游配合影视荧屏、红色文化搭配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结合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引入潮流文化以及红色文化重在体验等五个有利于在红色旅游中传播红色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业月刊》2014,(9):40-41
茶马云南:荣膺第三届中国品牌年会中国饰品行业领军品牌 6月9日,以“自主品牌,强国之路”为主题的2014年第三届中国品牌年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茶马云南”荣膺第五届中国品牌年会中国饰品行业领军品牌,并获得中国品牌传播联盟理事会会员的殊荣。  相似文献   

10.
品牌培育的四个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重评价,轻培育”的不良倾向,提出了品牌培育工作的四个对接,即品牌架构要实现业务组合发展与细分市场的对接,品牌定位要实现产品功能组合与主流消费人群需求的对接,品牌传播要实现整合营销传播与消费体验的对接,品牌管理要实现科学流程规范与终端管理的对接。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品牌是“卖”出来的,有人说品牌是“炒”出来的,其实,无论品牌是何种形式产生的,都离不开传播。品牌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通过持续有效的传播而逐渐占据消费者心智的过程,传播使万宝路、可口可乐、吉利等百年品牌跨越时空,生生不息:传播也使蒙牛、王老吉等新品牌一鸣惊人,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朱怡璇 《今日科苑》2007,(8):106-106
数字电视的出现,引起了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的变革。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的需求、收视习惯也都呈现出新的变化,并对电视传媒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技术层面、传播模式、传受关系三方面探讨了数字化对电视传播领域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中国电视媒体受到"观众饱和、频道激增、卫视上星"这三大客观因素的影响,观众分流严重,电视市场进入份额竞争阶段,电视媒体随之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讨了吉林市电视台在激烈竞争中应该采取的品牌策略,如系统品牌定位、专业营销管理、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创建品牌栏目、发挥地域优势等。  相似文献   

14.
杜仕勇  张蕊 《内江科技》2012,(11):15-16
媒介融合,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介受到极大地冲击。电视媒介首当其冲,受众格局出现新变化,视听态度出现新转变。笔者以成都地区为例,做了关于电视新闻受众使用与满足行为的调查。数据反映,电视新闻并非市场全无,电视新闻受众仍占有相当分量,且较从前拥有更为稳定的收视群体。但是在融媒时代,电视媒介应重构传播内容、革新传播理念、发挥优势,方能牢牢把握受众,巩固自身地位。  相似文献   

15.
梁磊  赖红波 《科研管理》2016,37(6):84-91
在转型升级和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本土新奢侈品品牌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新媒体传播为调节变量的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的影响模型。同时,针对近400位顾客搜集了33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传播在本土新奢侈品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中发挥调节效应,即新媒体传播能增强本土奢侈品产品感知和品牌感知和传统广告对购买意向的影响。与传统广告"一闪而过"的形式不一样,新媒体传播更重视消费者参与,从"一过"到行动和积累,逐步让受众感到愉悦和产生口碑,借助线上线下(O2O)互动和媒介融合来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威力,及找到本土新奢侈品品牌培育绝佳的营销途径。该研究发现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本土新奢侈品品牌培育与路径探索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16.
薛可  阳长征  余明阳 《软科学》2015,(2):106-111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情境下意见领袖与受众定位对品牌传播作用的变异,发现新媒体情境显著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下他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大小。  相似文献   

17.
品牌传播中的标志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坤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3):126-127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标志设计是品牌传播的重要依据。优秀的标志设计能够提升企业以及商品的整体形象与品牌价值。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标志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艺术表现形式与造型上也都有了大的飞跃与提高,现在已经成为塑造品牌和开拓市场的无声武器。  相似文献   

18.
肖焕中 《世界发明》2010,(10):18-18
红色梅赛德斯·奔驰伸展的“双翼”,昭示着本次展会的品牌魅力。作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品牌,艺术北京·经典艺术博览会(经典北京2010)于9月16日~9月19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精彩上演。  相似文献   

19.
赖欣 《知识窗》2023,(4):87-89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形象传播中尚存在宣传目标混乱、设计特色缺乏、推广体系无序、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文章将品牌生态打造作为应对思路,从满足社会利益、贴合受众需求、对接传媒业态三个维度出发,创新职业教育和社会要素组合模式,并探析以受众说服为根本、榜样引领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的职业教育品牌化形象说服体系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西藏电视台已进入"台网融合以网为主"的全媒体转型时代。对于藏语卫视频道而言,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力、文化影响力、舆论引导力,而核心在于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能力。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时期,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及需求的变化使分众化传播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电视节目的创作要适应分众化传播需求,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本民族文化元素,才能提高有效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