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词汇     
(一)词的构成词是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有的词是一个音节,如:“桌、笔、人、好、树”等。有的词是两个以上的音节,如:“火车、马路、三轮车”等。词是由词素构成的,在意义上不能再分的最小的构词单位叫词素。如:“学生”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学”和“生”虽然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单位了。“萄葡”是一个词素构成的,因为“葡”和“萄”拆开后都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展”与“展开”这两个词都是动词,词素相同,都是由“开”与“展”两个相同的词素构成的。但由于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同,因此,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动宾倒装的现象较多,有的还在倒装的动宾词组间加上一个助词。兹将这类助词录列于下:1.“是”《词诠》:“是(五)”语中助词,外动词之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以“‘是’字居二者中助之”。  相似文献   

4.
Like用法小议     
Like是中学课本中比较活跃的词,可用作动词、形容词、介词,间或还可用作连词。这里试就like的用法予以归纳和总结。 一、动词like。like用作动词时,其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点: (一)表“喜欢”、“爱好”。这时是及物动词,一般可跟名词、代词、不定式(表特定的具体的行为动作)、动名词(表经常性习惯性动作)作宾语。  相似文献   

5.
西宁话中的“再”是个非常复杂的词。它往往出现在下面的语境中。 1.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重复与继续。 如:还没吃饱,再吃上点儿。(还没有吃饱,再吃点儿。) 2.表动作的不重复或不继续。 如:书将念了一年着,再没念哪。(只念了一年书,没再念。) 3.表动作的未然性,此动作将在某一时间出现。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语素“语素”是新语法系统提出的一个概念。此前,一般只讲“词素”。由于语素、词素都是用来构词的,所以极易造成一种误解:语素就是词素,语素是词素的别称。其实,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过去讲“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张寿康《关于汉语构词法》)对词进一步分析,才得到词素,而“词素是构成词的、具有意义(词汇意义或者语法意义)的构词单位”。(同上)很明显,这里只把词看作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词素只是词的附属物。这种看法有两个毛病:其一,承认词是由更小的词素构成,但不承认它是一级语法单位。这在道理上是行不通的。其二,认为词先于词素,有了词才有词素,这一说法的失误就正如说有了房子才有建筑材料一样,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而今,建立语素的概念是基于这样的新认识:一,语法的最小单位不是词,而是构词单位语素;二,语素不是从词里分解出来的,它是先于词而独立存在的语法单位。这样一来,关于语素和词的关系便可作如下描述: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构成较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词。这样,原来词素的两大弊病也自然地消失了。可见,语素与词素是内涵不同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黔之驴》在描写虎由害怕驴到进攻驴的过程中,写到“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于这个“冒”字,一般注本都注释为“冒犯”.从上下文意看,“荡倚冲冒”应是描写虎对驴戏弄挑逗的几个具体动作;从结构看,它们当是四个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并列.如果把“冒”字理解为“冒犯”,那么前三个动词是表具体动作,后一个动词则是表抽象动作;前三个动词是“种”概念,  相似文献   

8.
浅谈动宾式的离合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类现象:①调皮的袁小旦喊着说:“有翼革了命了!”(赵树理)②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张寿康先生《在关于汉语构词法》一文中指出,“革命”等一些动宾式的合成动词“也可以说是可离可合的离合动词”,这类动词“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离合动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动宾构词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见《语法和语法教学》P105—109)。那么,这类词由合到离,能插入哪些成分呢?为什么能插入成分?应该怎样看待词的这一离合现象?下面就上述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一现象使汉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 ,“着”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由一表“附着”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份 :一是表示持续态的动态助词 ,即表进行的体标记 ;二是表示祈使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10.
佤语谐音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声母相同,变韵母;韵母相同或相似,变声母。从意义上看,谐音词是在词根词素的基础上表示"泛指、概称"等意义,同时还带有一些表卑的附加意义,谐音成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词汇意义。此外,形容词词素谐音词主要起强化作用,动词词素构成谐音词具有表名物意义的语法作用。谐音词在日常口语中通常连用,但在熟语、祭词等口传文学用语中,为了句式工整的需要,常常可以把词根词素和谐音成分拆开使用,但这并不改变谐音成分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1.
“上”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现代汉语中“上”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补语)。在山东单县话中,动词“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特别是出现了交互动词的用法。凡是在语义上要由两个方面的人或物同时参与才能实施的动词就是交互动词。山东单县话中“上来”“上不来”就是交互动词,意思是“合得来”“合不来”。一、论元角色交互动词所构成的事件(event)一般需要两个论元角色同时参与,即主体成分“N1”和从体成分“N2”。例如:(1)我给俺哥上来喽,俺定母…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都认为,英语被动语态句子中的动词结构,是由助动词be同及物动词或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构成.所谓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是指经常约定俗成地组合在一起的“动词 介词”、“动词十副词”或“动词十其他一些词”这样一些词组,这些词组一旦由动词加介词(或副词等)组成,二者就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一个动词的词义,而不一定分别保留各个词本身原先的词汇意义;进行句法分析的时候,也往往把这样的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成分来看,不再分割.例如:  相似文献   

13.
中古汉语并列合成词中决定词素次序诸因素考察李思明并列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词素并列而成,如“恭敬”“师友”、“手脚”“利害”等。词中两个词素的先后次序由什么因素来决定?过去一般认为是意义。事实证明,意义决定并列合成词词素先后次序只...  相似文献   

14.
兼语词组和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时,两者句式很相似,容易混淆,应仔细推敲,加以区别。例: 我们请马老师讲一个故事。我看到一个挑山工慢慢走过去。都是主谓句,每句都有两个作谓语的动词,即“请”和“讲”,“看到”和“走”;第一个动词的动作都是由主语发出的,第二个动词的动作都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第一个动词涉及的对象“马老师”和“挑山工”发出的。可是第一例是兼语词、组作谓语,第二例是主谓词组作宾语。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这两种句式。一、兼语词组的第一个动词后面不能停顿,也  相似文献   

15.
存在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式。它的典型结构方式是: 处所词语+动词+着+名词性词语例如: (1)床上躺着一个人。(2)地上堆着许多白菜。(3)天上飞着一只鸟。(4)大街上跑着两辆汽车。根据句中动词是否表示动作行为和这行为是否在持续,存在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类。例(1)(2)中的“躺着”和“堆着”只表示人或物存在的方式,不表示动作行为在持续,故这两个句子为静态存在句。例(3)(4)中的“飞着”和“跑着”不但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表示动作在  相似文献   

16.
黎瑾 《初中生辅导》2016,(15):14-21
一、概念 英语中的时态其实是两个概念:谓语动词的时和态.英语中的“时”比较多,而“态”就不多了.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语态是表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说动作是由主语完成的;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接受者,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动作不是由主语而是由其他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双宾语"及"宾语倒置"在古代汉浯日常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双宾语或宾语倒置的语句出现,要学生指出其句式的特点,有的人往往不知所以.可见对此进行探讨还是很有意义的.一、双宾语如果一个句子里,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时,这个句子就成为双宾语句.在两个宾语中,一个是直接宾语(也叫远宾语)——动作行为的内容;一个是间接宾语(也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一……就……”这个紧缩短语或紧缩复句的固定格式之一的语用问题.四个方面是:一般用于动词性短语之中;在短语或句中起关联作用;强调前一动词动作行为是后一动词动作行为的条件;强调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用动词替代词替代前面使用过的谓语动词或谓语部份,这一语法现象叫做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动词替代词通常由“do”的一定形式担任,作这种用法的“do”叫做代动词(Pro-form do)。如:She hoped that he would search the room carefully before her arrival,but he didn’t do so(do so=seerch the room carefllfly)(她希望在她到达之  相似文献   

20.
一、古代是两词挨在一起,阅读时一定要分开来读,不能说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是同形异义词。例:“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这里“不过”是两个词,不能连读,一定要将“不”和“过”分开来读才符合文意。因为“过”、“拜”、“泣”是这句话的三个动词,句中用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和“且”连接,一层深一层。如果把“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