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地发生改变。一、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纬度分布的影响(“”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昼长,下同)1.黄赤交角为23°26′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在不同日期的纬度分布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1)北半球夏至日(2)北半球春分、秋分日(3)北半球冬至日(4)当太阳直射在北纬α度时(0°<α<23°26′)由此可见,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除极夜区外);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  相似文献   

2.
夏半年和冬半年天数相等吗? 地球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移动时,即从春分→夏至→秋分,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移动时,即从秋分→冬至→春分,这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地球绕日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移轨迹是一个大圆。而位于赤道上的春分点和秋分点恰好把这个大圆平分为二。有些同学由此以为一年中夏半年和冬半年天数相等。实际上,夏半年的天数约为186天,冬半年的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其纬度数为23°26',即太阳光线在这一天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其纬度数为-23°26',那么其他22个节气日的太阳光线直射地的纬度数是多少呢?  相似文献   

4.
问题一,黄赤交角α=23°26',南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南北极圈纬度为90°-23°26'=66°3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纬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如图1,A、B、C、D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分别代表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和春分日。R代表太阳的位置。过BRD作平面M与地球赤道平面平行,则α为黄赤交角的平面角,α=23°26'。C位置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最南点P点。显然线段RP和线段OP在同一直线上。线段KL为赤道平面内与EF平行的地球直径,而β为P点的地理纬度,即地面一点与地心连线和赤道平面所…  相似文献   

5.
教材中讲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新教材第17页)时,地球由于自转而有赤道平面,由于公转而有黄道平面,这两个平面之间有23°26′的夹角,而地球的自转轴总是指向北极,因而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而且移动的幅度在南、北纬23°26′之间。教材中的图把黄道  相似文献   

6.
一、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  相似文献   

7.
漫话冬至     
今年12月21日是冬至,你是否知道动作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又是怎么回事? 南北回归线是什么意思 咱们居住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的轨道平面始终有一个66°34′的夹角,所以,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旋转.这意味着,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此,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南北移动.“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在北纬23°26′的纬线上.过了夏至,太阳光逐渐南移,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当太阳光直射赤道的那一天便是“秋分”日.  相似文献   

8.
一、地球公转图在分析地球公转图(见下图)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②地轴左倾右倾都可以,地轴的北端倾向太阳一侧时为夏至日(即左倾左冬,右倾右冬);③夏至日时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时地球在近日点附近。例1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 ̄(2)题。(1)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A.东经70°B.东经90°C.西经70°D.西经110°(2)此日在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解析:(1)西半球为夜半球,则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之间部分)为昼半球,12时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用高中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知识去定量化分析高一地理课中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从中我们不仅能感悟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也能精确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 ,太阳光线在任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 ,由于黄赤交角为 2 3°2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移动 ,从而导致地球各地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在冬至和夏至时 ,南北极圈内还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如下图所示 ,设A点纬度为 φ ,此时A点的太阳光线与赤道平面所成夹角 ,即A点的太阳高度角为H ,优弧BCD代表昼长 ,劣弧DA…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理教学中,众所周知,因为在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各地白昼与黑夜的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而夏至时呢?因为太阳直射在北纬23.5°,所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即白昼的时间为24小时),在赤道上白昼仍然为12小时,南极圈以内地区为极夜(即白昼的时间为零小时)。如果学生问:在夏至时北京40N的白昼的时间是多少?若太阳直射点在南纬15时,南京(32°N)的白昼时间又应怎样计算?现在我们根据太阳直射点A地的纬度α和B地的纬度β,来计算B地白昼长的时间。如图: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题(80分)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当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30′时.是北半球的: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分析图 1,在下列大洲中,人均占有径流量最多的是:  相似文献   

12.
这里我从几何的角度来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知道: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之间来回移动.就形成了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运行轨迹。如图一.假如从北回归线(A)处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到达赤道(B)后(约9月23日前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2.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规律(1)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规律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只有在赤道上不会发生偏转。(2)地转偏向力人们把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是一个假设力,只有受力者,没有施力者,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改变物体运动速...  相似文献   

14.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15.
一、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如图2所示:若黄赤交角增大a度,回归线度数变为23°26′+a,太阳直射范围向南、北各扩展a度;极圈度数变为66°34′-a,极昼(夜)区域各向较低纬推进a度;热带范围增大2a度,南、北寒带各扩大a度,南、北温带各减小2a度。[例1]若其它条件不变,地轴与黄道的夹角增大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平均速度加快B.我国温带地域扩大2°C.极昼、极夜区域向较低纬推进1°D.热带范围缩小2°[解析]地轴与黄道面夹角增大1°,黄赤交角减小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减小但周期不变,因此,太阳直…  相似文献   

16.
一、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实际上是一个球面上的大圆。2.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总是与太阳光线垂直,且过地心。3.晨昏线总是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即昼半球和夜半球。4.赤道总被晨昏线等分成两部分,所以赤道上总是昼夜等分。5.春分和秋分时晨昏线过南北极点,且平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等分。6.夏至和冬至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夏至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南极圈以内为极昼。7.在一天当中,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的视运动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由东向西扫过地球。8.一年当中,随着地球的公转,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地轴之间保持0°—23°26′的夹角来回摆动。其中夏至和冬至,晨昏线所在平面与经线圈平面之间夹角最大,达23°26′。春分和秋分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为0°。  相似文献   

17.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极夜的范围互求,南北极圈极昼极夜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凹凸状况。[1]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讨论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分析方面。[2]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问题有用数学分析和推导的,也有利用黄经推导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δ=arcsin(039.7775sinλ),λ是黄经度。并有分时间段利用日期推导太阳直射点纬度,如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n 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0,186];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186)o],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186,276];在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cos[×(n-276)]},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276,365]。[3]但对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至今未发现有人利用函数研究地球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夜变化。本文拟对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图进行函数分析,从中找出其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向阳的半球是白昼,背阳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平面(赤道平面)有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而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变,所以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使某一地区的昼长也随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漫话夏至     
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冬至则是最短的一天;当然,全天的长度是不变的。夏至是怎么一回事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我们的祖先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古人是这样解释夏至的:"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纬23°26′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例如,海南的海口市这一天的日长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甚至可达19个小时。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高中地理课本中早有定论:“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但在用直观图示法显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时,有的教师对课本上“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交角图”理解不透,自己在黑板上绘了下图(图1),并认为这幅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曲线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