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南互保”是清王朝末期的一件大事,其作用和影响在我国近代史上素有争议,作为当时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是整个世界的关键人物,本试对刘坤一与“东南互保”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对分析“东南互保”这一历史事件,对理想世纪之交的晚清政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戊戍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浸及冀、豫、晋、陕诸省。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出兵干涉。长江以南出现地方督抚张之洞、刘坤一等在列强操纵下实行“东南互保”的分裂局面。清廷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于是,逃亡海外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皆乘机振作,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3.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南互保”是在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的条件下,以刘绅一、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与以英国为主的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各自的需要而相互利用的产物。“东南互保”活动虽然是一场本质上体现清末的妥协、退让政策的政治赌博,但在妥协、退让中也蕴含着一种抗争和抵制。评价“东南互保”应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不应否认其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东南互保”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护馆”、“护侨”、“平定义和团暴乱”的名义下,派侵略军侵入我国华北。清统治阶级内部惊恐万状,各派势力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乃至各行其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在清廷被迫“宣战”的情况下,却同帝国主义列强结成“东南互保”。本文试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评述。一“东南互保”是由刘坤一、张之洞担任盟主,并在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支持,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从中出谋划  相似文献   

6.
190 0年的义和团运动 ,是北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情绪的非理性爆发 ,慈禧、刚毅、载漪等顽固派统治者 ,为了一己私利 ,盲目对外宣战 ,几乎把民族国家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而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首的东南一带的封疆大吏 ,毅然遵循“外须和戎”、“羁縻牵制”的外交政策 ,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与列强搞起了两不相扰的“东南互保” ,不仅使东南大局免于混乱 ,而且有效地抵制了慈禧等人盲目排外的政策 ,为清廷日后的转寰、和谈留下了余地。在酝酿、筹划和维护“东南互保”的过程中 ,刘坤一充分表现了一个老资格的封疆大吏理性、坚决、老成的一面 ,被…  相似文献   

7.
1900年夏季,在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之际,在南方,由美国策划,大买办盛直怀穿针引线,经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络东南各省督抚,派员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商定(中西宜议订保护长江内地通共章程)及(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出自西方列强和东南督抚的共同需要,也是当时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一)英国策划“东南互保”的原因英国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得利颇丰。长江流域实际上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此拥有巨大的政治优势和…  相似文献   

8.
孟英莲 《文教资料》2008,(35):66-68
义和团运动是清王朝所面临的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东南互保是刘坤一等东南官僚和精英对这场危机的应对策略.东南互保政策,体现了东南官僚集团在处理社会危机时的保守性和激进性,有效地缓解了"庚子危机"对东南社会稳定和繁荣造成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东南各省仍然保持着相对的平静。究其原因,政治上的因素固然不容忽视,但历史经验及独特的社会环境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使东南民众厌恶战乱,渴求和平,注重于对实利的追求。这也直接促使了东南诸省督抚做出了“东南互保”的决议。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特别是在“东南互保”中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是一味妥协退让,还是有所抵制,本文想通过对张之洞当时的外交思想和活动进行具体分析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晚清末期,在北方战事不断的情况下,"东南互保"保障了南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性作用,刘坤一作为当时南方各省督抚的"诸侯长",在这件事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南互保"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刘坤一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作用,如何评价清廷中主战、主和两派的论争,如何看待“东南互保”,如果我们能对其大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特别是对它不同于近代史以往的对外战争的特殊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分析,那么对我们解决以上问题则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3.
<正>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1890年6月,当八国联军在中国北方发动武装进攻时,英美帝国主义同中国长江流域的东南沿海各省督互相勾结,搞所谓的“东南互保”活动。 “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主要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英国为维护在瓜分狂潮中所擢取的殖民利益,并利用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总政策的多变和混乱,以及由此而加剧的南北督之间的矛盾。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防范查禁,控制利用,一意剿杀。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以致影响到清政府在政策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含糊和混乱状况。首先,方针多变。当时有人这样说:朝廷办义和拳招书,前后反复,不类一人一时所为(《义和团》(二)520页)。这时期“政令最乱,或剿或否,毫无宗旨”。(《庚子纪事》222页)。其次,在当时清政府处理义和团问题的上渝、硃批之类的正式文件上,用语常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例如1899年12月29日上谕说:“拳民聚众滋事,万无宽纵酿祸之理。”然而,在这个谕中却又说:“惟不可一意剿击,致令铤而走险,激成大祸”(《义和团》(四)9页)面对这类上谕,地方官员也只好表示“自当悉心设办”(《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48页)敷衍过去。再次,这时的谕旨失去了约束力。”谨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而又重要的人物,有同志认为,张之洞在前期和中期都不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措举,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自从1900年他和刘坤一等东南督抚勾结外敌,演出“东南互保”的丑剧后,张之洞便被指斥为“通敌叛国”,并断言他此后既无御侮表现,也无爱国心可言,这种提法,虽不无道理,但揆诸史实,总感到不够妥切和全面。木文拟就张之洞在《辛丑条约》开议前后的对外态度,提出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教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15.
庚子事变中的权臣"矫诏"说曾经沸沸扬扬,不同版本的"矫诏"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东南督抚将"矫诏"说之出口,作为维护东南和局、对抗朝旨的"正当"武器;列强附和"矫诏"说出于在华利益考虑;报刊时论发扬"矫诏"说为东南互保运动造势;清廷自身接过"矫诏"大旗,作为自解工具。然而"矫诏"这一伪命题正是因为不同阶层的利用而喧嚣一时。  相似文献   

16.
论东南互保     
晚清地方势力借助洋人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清政府对外宣战的时候,违背中央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的协议。这一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也众说纷纭,但是主要的要看到南方在此协议保护下避免了战火的摧残,尤其是刚有起色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互保"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富争议的大事件之一.它是在清政府导演下,由东南各督抚具体筹划下出现的;它的出现,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并非完全"违背民意";它的出现,非但没有进一步"丧权辱国",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并且确保江南地区的相对安定,为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保存了一丝元气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盲目地颁布了宣战上谕,而东南督抚却公然违抗谕旨,与各国商订了东南互保章程。这一地方与中央相抗衡的典型事件,主要是以地方督抚拥有政治、经济、外交实权为前提的,客观地反映了晚清政权体制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09年9月28日下午,珠海市第二中学大礼堂,一年一度的校“青蓝工程”拜师大会隆重举行。在台上给全校教师作讲座的是刘坤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喜看新枝吐蓓蕾,雏凤清于老凤声”。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与“时代”为视角来考察孔雀何以“东南飞”没有价值;从“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的角度探讨难以说明“东南飞”之原因;“东南”并非生命的家园;《孔雀东南飞》并非“离去之歌”,“充满希望地等待时序的重生,这就是‘东南’飞去的意味”去“想当然”未远。所以如此,乃因“挖掘”过深。本诗首二句,意义在后者,其可以说是给整篇作品定了“调”;前句则没有太多的深意,“东南”一词无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