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女娲与南方少数民族女神形象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对女娲与南方少数民族女神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各民族女神之间"相互渗透,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女娲对少数民族女神形象的影响,揭示了女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程度之深,以及少数民族女神对女娲的接受。其次探讨了少数民族女神的独特性,在对女娲进行直接改造、移植以及发展女娲神话后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的女神形象。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适应进而融入新的社会,与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稳定密切相关。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流入,不但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也给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一带的少数民族作为调查对象,首先就影响广州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对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大范围流动给城市民族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社会组织用一种组织化的方式将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到服务管理体系中。社会组织能够在增强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扩展社会资本、重构社会关系网络等多方面架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社会组织介入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做好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的有益探索,是构建城市少数民族嵌入式社区环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认可,这是实践中拓展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境界。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部分西方传媒制造的虚假舆论事件,本质是在国际社会建构针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以此压缩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活动空间。解构西方传媒针对中国的负面国家形象建构,并将其转化为增强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的典型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层面,涉华虚假舆论事件转化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建构素材的策略包括:展现真实以揭批虚假舆论,消解负面形象建构影响;甄别涉华舆论话语套路,破除负面形象建构迷雾;贡献普遍认可的价值,在国际社会赢得正面的国家形象等。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中的医者形象共有十三位,其中近三分之二的是受到剧作家批判的庸医、恶医。他们如同三棱镜,真实地折射出元代社会汉医学受到一定束缚的发展状况。特殊的民族政策、儒家文化独尊地位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少数民族医学的长足发展以及汉医学内部产生的分歧都是造成汉医学在元代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城市要强调民族多元文化存在的不可避免性,采取多种形式构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沟通的平台;要落实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化管理;要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的难题,保障其合法权益;要培育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达到各民族之间互相包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五个层面,逐层递进地考察了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状况;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受阻可能为大连市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据考察所得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快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给城市的民族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深圳为例,通过对我国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以及服务管理工作方法的探讨,要求我们在管理城市的时候要考虑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把尊重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形成一套立体的城市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章燕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20-21,63
本文从文化相对主义及东方主义等角度对黄玉雪塑造的"模范少数民族"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指出其不能真实代表美国华裔,甚至歪曲了华裔的形象,是西方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对东方实行文化霸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对原有城市民族结构、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和流动的重要枢纽。由于该市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受市场经济影响剧烈,研究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以及探讨预警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东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每年都以成倍或数倍的速度增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与流入地主要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其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遭遇到来自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障碍。如何在社区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他们的生活提供各方面的需要和服务,对做好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各项工作,对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国家级的统筹协调机制进行规划和管理。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需在现有媒体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官方和民间资源,全面提升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出发,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认为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既要依靠官方舆论场对核心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又要依靠民间舆论场对国家形象差异化特色进行充分挖掘,实施国家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在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基础上,弥合国家形象传播的盲区。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和流动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势必需要构建新的社会网络来适应和面对这种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变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建新的社会网络,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进程之一,也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拟通过对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因素分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关系找到既积极又稳妥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构成当下汉语写作中中国形象建构的一个重要资源,使用它进行的审美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建构有着多种类型。运用本民族文化资源演绎出某种特殊的乡土中国文化形象,是其第一种类型;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非天然地认同,而是在不断寻找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作家创作,是其第二种类型;虽然拥有少数民族身份,却是本着普适性的价值立场描写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是其第三种类型;一些本非少数民族的人为表达的某种价值理念而有选择性地化用,是其第四种类型。使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的中国形象建构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饰品化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元代有三类不同社会地位的散曲作家——官吏作家、文人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在元散曲众多的创作题材中,表现远离世俗、归隐山林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有大量对隐士服饰形象的描写。三类散曲作家的此类作品通过对隐士人物服饰形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使人物形象丰满感人,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元散曲中归隐作品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党益民在西藏军旅小说中塑造了公路守护神、藏族民众守护者、重情重义的兄弟、默默付出的军嫂等一系列形象,打破了以往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中"高大全"的传统军人形象,更多地关照现代军人的社会属性,赋予其生活化功能,还原了军人作为"社会人"的真实形象,使西藏军人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加强民族知识教育树立崭新民族形象关于《民族常识》教材体系的探讨□靳东平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12亿人口中,汉族以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汉族在政治、经...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4,(A1):21-23
在美国一百年间亚裔美国人的固定形象从"苦力"变为了"模范少数民族",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本文揭示这一称谓下压抑的真实情况。这一称谓给亚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亚裔社会的问题得不到社会关注,同时也使亚裔与其他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产生了冲突,因此亚裔只有摒弃这一固定形象的桎桍才能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