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下午,上完第一节课,我正在做作业,忽然同桌张健的腿碰了我一下,我以为他是故意的,就用脚回敬了他一下。他瞪起两只眼睛,好像在说:“我可不是好惹的!”并把他的脚踢了过来……于是,一场“踢脚大战”爆发了。激战了五六分钟,上课铃响了,我们只得体战。他马上拿出橡皮,在桌子中间画了一条白印,说这是“三八线”,今后谁也不得超过这条线。我同意了。张健可真守信用,没犯过一次规。我多么希望他能犯上一次,哪怕半次也好啊,如果那样,我就能  相似文献   

2.
汪阳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差生,平日里从不听讲。除了体育课,每一节课对他来说都是最合适的武侠阅读课。 这天,英语课上,老师正唾沫横飞地带着大家复习单词、短语及重点句。可他…… “经过十年的苦练.王虎终于练成了传说中的劈天剑法。这天,他正拿着日月神剑向天山赶去。他始终忘不了当初父亲死去的那一幕——父亲本是个山中砍柴的樵夫,一天,8岁的他与父亲在山中砍柴,正碰上天山八怪追赶受伤的蓬莱神僧。  相似文献   

3.
侗族人有一种独特的生日仪式——滚泥巴,每个人一生要滚三次泥巴:一次是5岁,一次是10岁,一次是15岁,5岁的孩子,就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劳作,接受艰苦的磨练;到了10岁,则由父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祖父在田埂的另一边接着,意思是孩子已初步养成了劳动习惯,到了15岁,则由祖父把他带到田边,  相似文献   

4.
田野 《少年文摘》2011,(10):62-63
一次,两次……,一天,两天……他终于成功了。那一刻,他摸了摸头上疼痛的疙瘩,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法国犹太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他而去。母亲为了工作,常常把他锁到院子里。  相似文献   

5.
父爱在心中     
正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送汤》,感动得流泪了。文章中讲了一位父亲,因为工作卑微,老婆离他而去,从此他与女儿相依为命。父亲为了补偿女儿,专门为女儿送自己做的汤。而女儿并不领情,总是责怪父亲另有所爱。父亲因患老年痴呆症,在一次送汤途中迷了路。女儿终于悔悟,最后把父亲接回了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6.
许诺     
我第一次离开故乡的时候,父亲啥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站在月台上。在火车开动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踮着脚,双手扒在玻璃窗上大喊:“儿呀,好好念书,拿点儿好成绩回家……”我沉默了,望着窗外遥远的北方,心里悄悄地祈祷——回家,拿点儿好成绩回家。可没有想到这15岁的许诺也能成为一把锋利的尖刀,时时刻刻地逼向  相似文献   

7.
《13岁看父亲饮酒》写的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父亲的说话方式是喝酒,女儿说话的方式是待在一边看父亲喝酒。这一奇特的对话方式,缘于13岁女儿的恋爱。小小的女儿恋爱了,不善言词的父亲把自己的担心、爱、甚至不满,都转移或者说附着到喝酒上了——他是在“借酒浇愁”啊。父亲与正在长大的女儿,他们似乎在逐渐疏离,但内心对彼此的牵挂又像烧酒一般灼热、绵长。13岁的女儿,第一次读懂了父亲,“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被爱的悲伤层层包裹的好人”。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九年三月十四日①,我生于尼日尼诺戈罗德。父亲是士兵的儿子,母亲是小市民。祖父做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而受到尼古拉一世的降职处分。这个人粗暴到这种程度,致使我的父亲在十岁到十七岁之间从家中逃跑五次。父亲最后一次成功地永远脱离了家庭——他从托波尔斯克徒步到尼日尼城,在那里给一个挂帷幔的匠人当了学徒。看来他有天赋,也识字,二十二岁时,科尔沁(现为卡尔波瓦)轮船公司就指派他做阿斯特拉罕办事处的主  相似文献   

9.
给父亲的礼物总是很难选,对父亲说爱你总是很难开口。6月的第三个期日是父亲节,一起来说说我们的父亲——有段话这么描述儿子眼中的父亲:5岁时,儿子说“:爸爸什么都懂,真了不起!”15岁时,他说“:爸爸许多地方说得不对!”25岁,他说“:老头子什么都不懂,迂腐得很!”35岁,他说“:爸爸说得也有些道理。”45岁,他说“:爸爸当初的意见果然英明!”到了55岁,儿子感叹“:天哪!如果当时我按照爸爸说的做就好了……”“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你和父亲,这两个互为身、影,又互为对手,因血缘而注定要联系在一起的男人,相处得…  相似文献   

10.
18岁至28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花季,受父亲的影响,身为“臭老九”加“特嫌”子女的陈建功,被发送到京郊的一个煤矿挖了十年煤。雪上加霜的是,在一次事故中,他的脊柱被撞断,伤愈后,已无法干重体力活。1973年,他遇到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被工人们推荐为工农兵学员,但后来又因为“政审”而被刷下来……面对种种挫折,在阴影中生活的陈建功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这是文学给他的心灵带来的最温柔地抚慰。  相似文献   

11.
温斯顿·邱吉尔曾考了两次都未能考上英国陆军学校——桑德赫斯特学院。他父亲打算用他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关系替邱吉尔在商界谋一个差事。可是邱吉尔为桑德赫斯特的考试找人辅导,第三次勉强通过了考试。他父亲对他的分数十分不满,写了一封尖刻的信,预言他的儿子将是一个一事无成的“饭桶”。(吉林省榆树市实验中学朱雪晴推荐)邱吉尔父亲的预言$吉林省榆树市实验中学@朱雪晴  相似文献   

12.
父亲     
昏暗的路灯下,雨还在静静地洒落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雨地上那行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是父亲的背影,愈来愈小……今天是星期天,父亲又给我送生活费来了。每次我都盼着父亲来,哪怕是默默地相对坐一会儿,我心里也会很满足。可一想到父亲脚步跋册的样子,我又希望他还是不来的好。父亲是个朴实勤劳的普通农民,对我,他两眼总是饱含着深深的爱和希望。我迎上去——一个瘦小的中年人,佝偻在门旁——寝室外,雨还在渐渐沥沥地下着。屋檐下,父亲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我努力抑制住自己,搀扶着父亲,把他让…  相似文献   

13.
往事就像手中的细沙,不管你是否握紧,它都会一点一点地从手中滑落。——题记我记事似乎很晚,等稍有一点记忆时,父亲已去高港工作,一星期才回来一次。妈妈说,那时我这个活泼好动的家伙一见到父亲就怯怯的。说来惭愧,我在十岁之前第一次对父亲有印象是因为他在我八岁生日那天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嘘!别忘记     
《同学少年》2014,(12):4-5
<正>嘘!让一颗记忆粒子帮你来一场时空变换的梦之旅……12个月前——"喂,走了!"一声呼喊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走在阳光下,回忆着曾经的数学课,回忆着他的一些"名言":"笑什么笑?‘笑点’这么低,我讲个笑话都能笑死你。"……他是个很严肃的老师,我见到他的第一感觉是"我的数学没救了"。依稀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记得他在黑板上解题的样子,记得他讲关于他孩子的故事。突然懂得,那一刻,站在讲台上的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位父亲,一位慈爱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仇人     
某作家说父亲和儿子前世是仇人。这话,我信,而且,毫不怀疑。我和他就是这样,见面就吵。他嫌我不争气,我怨他没本事。我真的很怀念小时候,那时自我意识没觉醒,傻拉吧叽的,谁的话都相信,看父亲更像仰望一座高山,崇敬之极。父亲呢,更是把全部心血都浇在儿子身上,儿子是他理想的转化与再生。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可再大些,大约七八岁吧,就不行了,我顽劣刁横的本性渐渐显露,对父亲不再惟命是从,顶嘴抬杠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他气极了,抓起一根做柜子用的木棍便向我抡过来,我用手臂一挡,“咔”的一声木棍断为两半,随之,鲜血也顺着衣袖淌下来……我…  相似文献   

16.
谁之过     
小伟今年11岁,在他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又嫁给了他现在的父亲,继父把他视作眼中钉,经常打骂,可怜的母亲为他常常与继父争吵,小伟伤心极了,一天他悄悄地离开家逃了出来…… 小涛家境贫寒,2年前年仅9岁的小涛退学随父亲一起卖柴养家。1995年11月的一天,小涛与另外一个孩子打架并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人生有几次要跌倒的话,我希望跌倒得越早越好。因为我知道,我还有时间爬起来!"22岁前,何晟铭一直叫何敏,这是父亲给他起的名字。父亲是湖北仙桃一位乡下老师,在何敏读小学时,父亲就教他学电子琴,识曲谱;还教他做人要懂礼节,为人谦虚;甚至还教他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可在年少的何敏看来,父爱太过严厉。进入中学,叛逆心理让他开始抵触父亲。他不仅烫了头发,还偷偷打了耳洞,学别人戴起了耳钉。被父亲发现后,将他一顿胖揍。之后,何敏内心急切想要逃离父亲的严酷"制裁"。  相似文献   

18.
爱情与良心     
张健是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刚过45岁,已是某大学的教授。张健的妻子是名普通工人,现下岗在家。每天晚上,人们都会看到张健陪妻子散步的身影。学校里的同事偶尔夫张健家玩,总见张健系着围裙在忙家务。张健自己也承认厨房的事由他专门负责。张健是公认的模范丈夫。我想找个和睦家庭的典型进行采访,有人就推荐了张健家。张健不同意接受我的采访,很认真地道出原委:‘俄和妻子的和睦恩爱只是表面的。我和她有感情但没有爱情。我成百上千次地想过和她离婚,但从没付诸实践,包括在实力雄厚的第三者插足的时候。”“原来是这样!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07,(5):38-38
布朗的母亲是他7岁那年去世的,继母来到他家的那一年,小布朗11岁了。刚开始,布朗不喜欢她,大概有两年的时间他没有叫她“妈”,为此,父亲还打过他。可越是这样,布朗越是在情感中有一种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然而,布朗第一次喊她“妈”,却是在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挨她打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文颖 《小读者》2012,(3):7-7
毕福剑作为集制片人、筹划、导演、主持人于一身的大名人,大家都熟悉。可他盛名背后尤其是他的成长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是什么帮助他成功?是什么使他在事业的跑道上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应该说他的艺术人生背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总导演”——他的父亲毕作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