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沈从文是著名的多产作家.他笔下的湘西小说是一幅幅清淡的山水画,是一曲曲悠远的牧歌,浸润了作者的文化理想.分析沈从文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小说,我们可以观照他文化选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苗文化传承与沈从文小说叙事的非理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化重表象轻逻辑、重情感轻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其化传承的非理性化。苗裔作家沈从以同样自由的心灵进行小说创作,这种主观随意性导致了他小说叙事中结构布局的散漫和叙事内容的散漫化.而这一切就小说叙事来看,也应该是一种非理性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苏童是先锋小说代表作用之一,他的作品既体现了先锋小说的特色,也有许多向中国传统化回归的味道,表明其继承与悖离并行的化立场。  相似文献   

4.
沈从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散比起他的小说,更能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的散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受、幽妙舒放的意境、深沉隽永的探讨,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显的化历史指向和深厚的化底蕴,对后来的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小城小说是其创作的重要方面。他的小城小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原小城的生存图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既得益于他象征性的手法的使用,又得益于他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文体特质。该文从独特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诗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师陀小城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乡镇小说是沙汀乡土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乡镇小说里,“茶馆”是最常见的学场景之一。在作品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还在人物的性格塑造,情节的叙述及区域化意蕴的表达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其它地域场景一起构建起了沙汀作品中的巴蜀化意象。同时对这种区域化的批判也反映出了作家勇于自省的精神。与困守于传统乡土化的作家相比,沙汀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化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80年代的中国坛,呈现出色彩纷呈,多元共生的局面,“化寻根小说”即。是其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学现象。1985年前后,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等,在报刊上撰,倡议、宣扬有关化寻根的主张,并以他们的创作阐释其主张,形成走红一时的学潮流。笔认为,老舍虽早于“化寻根派”作家数十年,他的小说也没有冠以“化寻根小说”,但老舍实为中国现代学史上开“化寻根小说”风气之先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的小说是高雅化和通俗化的结合体,他的小说既能满足上层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并能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也能在下层劳动人民中间受到热烈欢迎,小说继承了传统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又在忧国忧世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鲁迅及其追随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因此化批判与乡土化的展示是2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30年代,化批判仍是3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化内涵的活水。进入40年代之后,侵略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而特殊的化背景和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不能以牺牲民族化作代价去实现“化全球化”。以吴新钿的微型小说创作而论,他并没有全盘“菲化”而只是部分“菲化”。他在注意吸取西方化和融会菲律宾本土化的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华族化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他的“菲化”并不是以消解华族化为代价。  相似文献   

12.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景是异域的,情却是东方的,他一直致力于文学的民族化,民间化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朱山坡是文学桂军中的重要一员,他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他以诗人的敏感触摸现实世界,又以诗人的视角构建他的文学世界,使得他的小说有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他用诗意的巧笔绘出一幅幅现实的丑图,以此发掘世界的美与善。  相似文献   

15.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非真实性”、“相对性”的小说观,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味。他对小说论文化、复调法、音乐性、喜剧化的文本发现,也为小说形式的开拓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可能性。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代中国文学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6.
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民族意识”是考察金庸小说的一个重要角度,金庸小说描写和展现了民族斗争画卷、民族正义斗争、反对民族霸权、塑造民族英雄、汉族化反省以及反战和平的大同理想等。金庸小说在民族问题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都是罕有匹敌的。  相似文献   

17.
马秋芬早期小说多以边地生活为题材。她热爱这个世界的纯真、质朴,也惋惜这个世界的愚昧、落后。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浓厚的化色彩是她的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扩展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两种语言”的运用更使得她的小说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周大新的新时期军旅小说创伤大体可分两类-战争小说与和平军营题材小说,在战争小说创作中,周大新在英雄形象的平凡化塑造及战争小说形式的创新上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和平军营题材小说创作中,他对军人价值进行了多层次的开掘,并且于农村和军营的艺术交叉点上进行描摹,显示出他作为农村出身的军旅作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青少年时代的行伍生涯,成了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形成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活画卷。沈从文军人小说不同于中国传统军人题材小说,其独特性在于:沈从文多以写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日常生活为己任,不写英雄人物,不是英雄传奇;有意淡化战争,美化苦难,将军人生活诗意化。沈从文军人小说独特性的形成与其人性论视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纽约客》对社会化生态的悲悯情怀,也是出国留学人精神的表现。白先勇通过创作,试图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字,原因在于他对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幸感,于是他关心整个中国人历史,并且赋予作品形象以“时光隧道”般的穿透力。可,白先勇小说也是书写中国化现象和人忧郁史的有机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