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泾河流域近五年来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使用2004年10月和2001年10月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l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研究了泾河流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近5年来植被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出现了2001年所没有的NDVI高值区(0.6<NDVI<0.8).因此可以认为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自然条件综合影响下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纬向分异以及垂直分异明显.纬向分异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升高NDVI逐渐变小;山区因海拔高而降水较多,植被长势良好;经向分异在北纬36度以北的草地地区较为明显,表现为NDVI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而在36度以南农地地区NDVI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对象是以拉萨市达孜县八嘎学村西南山坡空气温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目的在于探讨拉萨河谷山地气候中空气温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群落的空气温度进行立体分析比较。对拉萨河谷山地的空气温度进行时空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拉萨河谷区域的山地气候特点,而且对探讨相关气象要素时空变化与植被群落垂直分异的关系乃至维持拉萨河谷区域天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进而为西藏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信息》2011,(4):12-12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元江干热河谷山地土壤资源的垂直分异特征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着重阐述了元江干热河谷山地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合理利用.由于元江河谷山地地势高低悬殊,相对高差可达2 000m,土壤资源的垂直分异规律非常明显,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北热带干热河谷燥红土带(海拔1 000m以下)、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带(1 000m~1 300m)、中亚热带低山红壤带(1 300m~2 000m)、北亚热带中山黄棕壤带(2 000m以上)等.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是:①按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搞好土地利用规划;②搞好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工作,严禁毁林开荒、陡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③发展可持续农业:搞好合理轮作、套种,提高土壤肥力;集约经营,合理施肥,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三江流域"的芒康县境内的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设立标准样地,研究其群落特征,结果发现:该区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区系具明显的过渡性,且有横断山脉植被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垂直分布上以暗针叶林为主的植被带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别分析了全球6个极涡面积指数和对应的极涡强度指数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6~8月)的影响,研究发现,极涡指数场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场,冬季,青海省大部分是明显的负相关区域,西藏大部分以正相关为主;春季,西藏和青海绝大部分为正相关。根据冬季逐月(12、1、2月)极涡指数对应夏季逐月(6、7、8月)降水的相关场来看,冬季12月全球极涡指数与后期青藏高原夏季6月降水,自青藏高原东南部到西北部呈‘+-+’分布;冬季1月全球极涡指数与后期青藏高原夏季7月降水,自西南向东北呈‘+-’分布,在西藏以正相关为主,青海以负相关为主;冬季2月全球极涡指数与后期青藏高原夏季8月降水,除了青海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北侧、西藏西部为弱的负相关外,其余均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青藏高原十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驱动机制了解很少。通过对中国西北部库塞湖沉积物样品的分析.得到十年解析度的总有机碳(TOC)和颗粒大小的记录,作为研究最近3770年以来的十年至百年尺度的青藏高原北部亚洲季风变化的依据。研究发现,冬季和夏季季风的增强分别与太15日辐射的减少和增多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赤道中太平洋、东太平洋1958~2004年海温指数与1951~2004年青藏高原累积雪深资料,分析了赤道中太平洋、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偏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间存在的可能关系。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偏低),青藏高原多雪(少雪);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4A低),青藏高原少雪(多雪)。  相似文献   

9.
【目的】因研究区、研究数据、研究时段选择不同,浑善达克沙地的植被演变认识存在学术分歧。沙地腹地和边缘交错区的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待厘清。【方法】本文设置戈壁风蚀荒漠区为背景区,将沙地及周边区域分为沙地核心区和4种过渡类型区,基于长时序GIMMS NDVI3g v1.0(1982—2015年)数据集,结合气候、灯光、人口和畜牧业数据,分析了核心区及生态交错区植被物候、NDVI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1)沙地植被物候存在地带性差异:植被返青期(SOS)由东向西推迟,枯黄期(EOS)由西向东推迟,生长期(LOS)介于158~196 a之间,区内地带性差异达到38 d。(2)沙地植被增长率具有空间差异性:浑善达克沙地NDVI整体以0.00021/10 a的速率增加但不显著,各区NDVI增长速率有差异,最低增速与最高增速相差17倍。浑善达克沙地有向西、向南扩张,向东、向北收缩趋势。(3)沙地气候呈暖干化趋势:34年来气温以0.3℃/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降水以-14.0 mm/10 a的速率波动下降,各区植被对气温的敏感性高于降水。(4)沙地植被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作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型植食性动物,对生态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高原鼠兔与植被群落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2019年7—8月以西藏中部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无高原鼠兔干扰与植被物种多样性之间具有何种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物种159种,优势科为莎草科(Cyperaceae Juss)、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Asteraceae Bercht);(2)与未干扰区域相比,有高原鼠兔干扰区域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加;(3)高原鼠兔干扰区植被总覆盖度降低,裸地面积增加,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覆盖度升高;(4)有无高原鼠兔研究样地群落相似性为37.10%,为中等不相似,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5)高原鼠兔洞穴数量与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显著。研究表明高原鼠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的协调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11.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丽梅  吕君 《资源科学》2009,31(3):442-449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利用生态学中的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以及采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来分析植物样方的植物种类多样性,结合样方的种类组成和盖度等来探究旅游发展对草原植被的环境影响。通过旅游活动对植物种类的影响、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群落外貌的影响分析,得知旅游活动对植被生态安全干扰的破坏在Ⅲ级以上,群落由克氏针茅占优势转变为以冷蒿为主的草原变型,今后必须加强对草原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以及开发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文章从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结构,植被物候、覆盖度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等多个角度,综述近年来水资源变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内部机制,为理论研究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水分条件改变引起群落盖度和多样性改变,影响草地群落物种的比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而驱动群落演替。在物候方面,增加季前降水使春季物候提前,生长季降水的增加使秋季物候推迟,季前降水同时调节了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总体态势为变好,但局部变化存在差异,增温和降水的非协调性变化对植被造成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控制因子存在差异。水源涵养功能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来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式,关注气候要素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耦合作用,探究各组分的作用效果和强度。  相似文献   

13.
西风与印度季风两大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显示两大环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基于降水稳定同位素实测与模型模拟发现青藏高原现代西风与印度季风的相互作用特征表现为3种模态,即印度季风模态、西风模态和过渡模态。基于湖泊沉积记录的分析,发现3种模态主控范围在历史时期不断发生变化。3种模态对现代青藏高原环境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使得该区的冰川、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体表现为印度季风模态的冰川强烈退缩,湖泊趋于萎缩;西风模态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出现前进,湖泊趋于扩张;过渡模态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湖泊变化不明显。西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提前,印度季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推后,而过渡模态的植被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横断山-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云南高原是青藏高原“高原地理效应”影响的独特地域。云南山原的自然地带性以热带为其特征,地形海拔变化使得水分和热量出现垂直分异;云南山原的垂直自然带的基带通常是河谷地带,深切的河谷往往更能反映水平地带性的状况,但在横断山-云南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元江、金沙江、南盘江部分河段出现了独特生态气候景观的干热河谷地域。关于干热河谷联系紧密的4个因素:①区域气候环境和水热平衡变化;②植物逆向演替和生态环境退化;③土地结构和河谷坡地退化;④人为干扰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的“双生论”,并对干热气候类型进行了初步分类。  相似文献   

15.
章莹  卢剑波 《科技通报》2010,26(1):130-137
外来物种的入侵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有效地管理以及合理地开发利用外来入侵物种,变害为利,需要对其种群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然而由于沿海滩涂和水体表面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传统的实地调查较为困难。3S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从较大尺度定量研究滩涂植被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miflora)或水生植被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的一种有效手段。研究人员通过收集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运用遥感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类解译,并结合GPS的野外核实修正,最后在GIS中对解译结果进行数据合成,即可统计出滩涂及水生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国内外的研究表明.3S技术可应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动态监测,进而为人侵物种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由于海岸带地区空间尺度相对较小。水生植物的空间分布变化比较剧烈,植被群落交错地带存在着混合像元,使得这一方法的分类精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
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著,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贺金生教授课题组牵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格局的影响机制:长得早、长得快,结束早。据贺金生介绍,研究发现,1980年至2014年,气候变暖使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更早、更快,"最适生长期"时间提前。由于青藏高原春季温度升高,植被物候期提前,出现了更早生长的情况。但气候变化对一年中整体的生物量没有影响,草还是那么多。植被生长时间提前,中期生长速率加快,长得早且快,消耗的土壤水分就多,加上生长季7—8月份降水的减少,后期土壤水分亏缺反  相似文献   

18.
梁峻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3):210-212,238
1首席科学家及项目执行负责人首席科学家田均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同年分配至水土保持研究所。多年来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和土壤地球化学及其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土壤核素示踪研究土壤侵蚀特征和土壤侵蚀环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七五”期间,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区的土壤背景值分异规律,提出了土壤背景值的三维分异特征。“八五”期间,提出并开展了利用稳定性稀土元素示踪法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垂直分…  相似文献   

19.
大都市功能区块视角下的热岛影响因素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蓉蓉  谢苗苗  刘琦  李汉廷  郭强  李新宇 《资源科学》2020,42(12):2463-2474
针对以往热岛影响因素研究中缺乏因子综合作用及作用程度空间异质性分析的现状,本文以大都市北京为研究区,利用兴趣点(POI)数据划分承载不同人类活动的用地功能区块,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在市域整体及不同用地功能区块中植被、水体、不透水面及社会经济要素等多维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单因子作用与因子交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各单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对于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在北京市14类用地功能区块中存在空间分异。单因子探测表明整体上植被对温度的影响力高达72.3%,其作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程度的差距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块显著缩小;②因子交互作用探测显示两因子交互作用对温度的影响远大于单因子作用效果,整体水平上植被与人口交互作用是控制温度分异的主导因子,解释力达到78.9%,而在包含商业服务或公共管理服务的区块植被与人口交互作用均为影响温度分异的主导因素,包含工业的区块则为不透水与经济水平、植被交互作用为主导,且50 %区块内因子交互作用存在非线性增强现象。③根据风险探测识别出不同功能区块高温风险区特征,商业服务区块、公共管理与商业服务混合(公-商)区块为城市高温风险较高的区域。基于用地功能区块的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的解释优于市域水平的全局模型,可以较好地量化各因素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为制定分区域有针对性的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利群  秦奋  孙九林  王浩  夏浩铭 《资源科学》2018,40(8):1684-1692
本文选取1982—2015年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10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日最高气温(Tmax)和夜间最低气温(Tmin)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并分植被类型探讨昼夜不对称性增温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①1982—2015年间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TmaxTmin都存在极为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植被生长季Tmin的增温速率约为Tmax增温速率的1.6倍,昼夜增温呈不对称性;②昼夜不对称性增温对植被动态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与Tmin表现出比Tmax更显著的相关性,即相对于白天增温,夜间增温的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的影响程度更加显著;③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与昼夜增温的偏相关分析可知,除草原、农作物外其他植被类型均与Tmax表现为显著偏正相关(P<0.05);不同植被类型与Tmin的偏相关关系差异明显,农作物与Tmin表现为显著偏负相关(P<0.01),其他植被类型与Tmin均呈偏正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