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而是男人的话,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体系。因此,中国的“女权主义”还只能称作女权意识或女性思想,远没有形成“主义”。而且,这种女权意识或女性思想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19日发生在广州的女大学生“占领女厕”事件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在社会日益发展、女性逐渐成为建设主体力量的今天,这一事件被诸多媒体冠以女权主义标志性事件,引发了各界对于女性主义权力、社会地位及城市女权空间建设的大讨论。本文意图通过这一焦点事件,历数女性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以期探讨新时期文化气氛中女权文化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散见于一些台湾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即呼唤意识、自救意识、女权意识和女强意识等粗加梳理,并对其中颇具特色的两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略加点评,旨在从一个侧面透视台湾小说的“另一半世界”。  相似文献   

4.
赵娜 《英语广场》2023,(13):58-62
爱伦·坡在《黑猫》中,巧妙地将象征着女性意识的妻子和象征着生态意识的“黑猫”结合起来,流露出他对男权、女权、生态等问题的思考。《黑猫》中的女性妻子与动物“黑猫”相识、相惜到最后一体化,演绎了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压抑、萌芽和崛起。  相似文献   

5.
随着《婚姻保卫战》的热播,女权意识与男权传统这一经典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剧对传统的女性和男性形象进行了时代新演绎,弘扬了女性追求自由、反叛夫权的独立意识。表面上看是女权突围男权的成功典范,实则在故事讲述中流露出对男权话语的心悦诚服,男女平等的虚浮美丽背后却只是错觉。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关注是独树一帜的,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女性,萧红的人生体验中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性的那份经验,这一性别角色几乎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和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她的绝大部分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角,其创作中流露出自觉的女权意识。她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权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剧作家白峰溪代表作品"女性三部曲"展示了当代女性在家庭婚恋、事业追求及自我实现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困境,表现了现代女性一步步走向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但是作品对女性问题的探讨还过多停留在"政治化"或者"社会化"的宏泛层面上,并把女性简单处理成男性化的形象,还存在人为弱化男性角色的倾向,导致在女性意识的呈现方面,多限于女权意识,并未深入到女性本体意识层面,从而使作品内核离真正的女性意识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作家塑造的“热女”群像是中国现代学中女性人物的特殊类型。热女是洋场都市里激进的女权实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洋场都市日臻西化,欧风美雨加速中国都市男权制社会“扎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新性道德理论嫁接在妇女解放运动上造就了“热女”这一类都市新人。新感觉派作家把热女推上学舞台的一大意义,正在于通过准确把握和展示一类新的现代都市女性在情爱与性爱上女权意识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拓展了新学所开创的“妇女解放”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或诗歌表现出三大侧重点:女权倾向、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作为兼有女性作家以及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的挣扎和斗争。通过她在小说中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处的“他者”地位。在她们中间,既有屈服于传统角色要求,深受压迫和迫害的圈内女性;也有进行反抗、积极地进行自我身份确认,最后实现自我身份构建,走出男性桎梏的勇敢女性。文中选取了阿特伍德的四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些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分类研究,更好地理解阿特伍德小说深刘的主题思想,同时,对女性反思自身命运。实现自身真正的解放也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或诗歌表现出三大侧重点:女权倾向、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作为兼有女性作家以及女性学者的双重身份,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的挣扎和斗争。通过她在小说中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处的“他者”地位。在她们中间,既有屈服于传统角色要求,深受压迫和迫害的圈内女性;也有进行反抗、积极地进行自我身份确认,最后实现自我身份构建,走出男性桎梏的勇敢女性。文中选取了阿特伍德的四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些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分类研究,更好地理解阿特伍德小说深刘的主题思想,同时,对女性反思自身命运。实现自身真正的解放也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两性平权意识的广泛传播,妇女参政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潮流。虽然我国自解放以来就倡导男女平等,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接近政治资源的渠道,以及对政策的影响力远不及男性。当前中国要走向国际化、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妇女参政,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妇女参政,重构公正先进的性别文化亦期待妇女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2.
女性解放问题是全世界普遍而敏感的话题。中国女性解放意识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发端,一直成为文学书写中的重要话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探讨的层面越来越多样化。女性经济权的获取在女性解放运动的初始阶段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尝试从经济权的层面出发,以五四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阐明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经济权的获取对于女性解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就极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13.
在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下,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社会发展的指标已经将生活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由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她们需要承担一些不同于男性的责任,包括社会、工作单位以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女性的生活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从制度和制度供给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女性生活质量问题,以此来考察如何通过改进制度形成与作用机理以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作为世界知名佛教团体——创价学会的现任会长,他女性观的形成与佛教中男女平等的观念息息相关。他一贯坚持尊重妇女权利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支持女性运动,在多部著作中肯定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地位与价值。他还积极赞扬女性关爱、保护生命的美德以及倡导运用女性的力量推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5.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简·爱展示出的坚强、独立、自尊自爱,她对平等的爱情与婚姻关系的不懈追求,符合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人平等,特别是分工不同的一体化男女关系的教导,以及其对宽容节俭品格的提倡。夏洛蒂·勃朗特正是因为有着稳固的基督教信仰,才创造出了简·爱这一伟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性别和谐是人类两性关系世界中十分重要的学术概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消除性别歧视、落实农村男女两性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需要健全和完善以妇代会为主导,其它非政府妇女组织和民间妇女信仰团体为辅助的多元化妇女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社会以来,女性越来越多地投身于社会领域,参与到教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女性的社会角色也随之更加丰富。到了新中国时代,女性更是以半边天的形象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80年代之后,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强人”“女博士”“女汉子”等与女性形象有关的热词先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看似赞美的热词,其背后隐含的却是男性的讥讽.而女性对于这些热词的逐渐接受与重新解读,反映出女性的不断成长,这对于两性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另外,当今社会男女两性之间仍存在隐性的不平等现象。需引起更多关注与反思,使两性关系更加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侵犯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象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对各种侵权现象的实证考察进而得出结论,认为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性别意识的缺失、村民组织的不守法、权利救济渠道的"堵塞"等是造成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遭受侵害的主要原因。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实施严格法治、疏通权利救济渠道是保障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双重压力: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的新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婚姻家庭道德观念的不断进步,夫妻平权互动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中国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实质的改善和显著的提高。但是新的问题和矛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不断凸显。中国妇女在对自身的家庭地位评价较高的同时也存在承受双重压力的困境。当代大多数中国女性扮演着职业妇女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角色,如何处理、协调双重压力成为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当务之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缓解妇女面临的双重压力是一个事关妇女发展的新问题,更是当下提高妇女家庭地位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解读《非诚勿扰》这一档节目中出现的关键的两幅图片,不难发现节目中的女性主导只是一种幻象,而这种幻象是通过图像的呈现、主持人的叙事与节目游戏规则的设定完成的。其实,该节目依然是对父权社会的谄媚,表征出这样一种景象:女性话语权主导下的女选男,而实质却是男权话语对女性的消费与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