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他们却有不同的命运。整篇论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遭遇,阐释了《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活着》(1992年)与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年)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但他们对苦难意识的挖掘深度不同。余华和肖洛霍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导致艺术创作的审美差异,使《活着》止步于对苦难状态的描绘,而《人的命运》提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以生命强力抗议苦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王蒙和王安忆几乎同时在2003年下半年推出新作《青狐》和《桃之夭夭》,这两部作品均以女性为主人公,但却分别出自惯以男性为主人公的王蒙之手和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王安忆之手,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的命运,并同时从身体与生命、家庭与生命的两种角度加以解说。但由于两性的生命体验和视角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所采用的风格都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4.
“可可西里”为蒙语,意思是“美丽的少女”。但真实的它却植被稀疏、气候恶劣、缺少淡水,没有长住居民。这是一块我们鲜少涉足的区域.或许应该说认识它是得益于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他让我们第一次记住了这个让人难忘的名字,那群藏羚羊,那群和偷猎者抗争而失去生命的民兵,还有其间的寂寞。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40年代,战争与政治带给剧作家非同寻常的生命体验,促使他们呼唤一种以抗敌图存、建立现代化的自由社会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理性,但他们却无法抛却对人生与艺术的潜在执著。于是,如何在时代理性与人性探索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就成为田汉、夏衍等兼具社会实践家和艺术家身份的剧作者的潜在追求。《秋声赋》与《芳草天涯》是集中体现这一话剧现象的两部剧作。  相似文献   

6.
《孟子》和《庄子》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著作,同时又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两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寓言,孟子和庄子在寓言中充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他们在比喻运用的原因、目的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两人的比喻在创作方法和表达效果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走进动物的世界,才会知道那儿也是精彩纷呈、变化万千的,才会知道觅食求生的艰辛、血腥搏杀的严酷。读一读《生命》和《老鹰的再生》这两篇有关动物的小文章,相信会给你带来心灵的震撼,也会给你许多有益的启示。《生命》中的小羚羊父女,他们原本享受着鲜美的青草,在空旷的大草原里,安逸而幸福,可是,就在这宁静和安详里,危险悄然降临了:一只猎豹向他们扑来。危急之时,身为父亲的雄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护卫了小羚羊,并且在与猎豹的搏斗中,给了凶狠的对手以致伤致痛的一击。正是这成功的一击,让猎豹退却,让小羚羊逃生。雄羚羊为此却要失去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与王尔德的童话《打鱼人和他的灵魂》,都讲述了凡人与美人鱼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古老民间传说题材,是属于水域空间和陆地空间之间生命关系的艺术原型。然而,在两位世界级童话作家的笔下,却各自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对爱情这一母题各具个性的诠释,可以感受到两位作家对生命的诗意观照,可以领会到他们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9.
奉柳  朱婧 《文教资料》2011,(20):4-5
《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明珠,但二者中的女性形象却有极大差异。前者多贬低女性,后者却极力赞美女性,成书过程、作者思想和当时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等原因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此现象表明了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生命本体意识的复活。  相似文献   

10.
每个生命都是美丽的花朵,人类对于生命的追求应当是纯粹而严肃的。莫言的小说《蛙》以超现实的表现形式刻画了一群狂热渴望生育,却在生命的意义面前陷入迷茫的人群,更在他们与主体意志对抗的过程中深刻展现出人们在面对生命时的尴尬与不安,进而一步步引导人们在探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1.
《口述历史: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活》,让我喜欢、感动,难以忘怀。“口述者”我都基本熟悉,读他们的文章,总觉得他们正站在我面前.微笑着与我交谈。我了解他们的历史,但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却从来没听说过。这次细说了.细听了,我突然领悟到,人性原来如此丰富,心性如此明洁.他们的追求原来早就存活在自己的故事里。  相似文献   

12.
《边城》中人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同一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表现的着重点,主要表现为小说中人物与和谐生存环境相融相契的生命自然状态。《边城》人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环境和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人物在微妙的生存环境挤压下的生命无常状态。《边城》中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体现了《边城》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命题:理想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庶出者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必然会受到庶出身份的影响。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也塑造出一批这样的庶出形象,他们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在这种不同的性格的背后却都有着同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他们因为倡导改革政治而被贬谪降职后的发奋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运用等方面却迥乎不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近日,有一研究《水浒传》的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认为《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一文因有暴力内容,不宜选人教材,应该从教材中拿掉。他认为:“《拳打镇关西》的核心,无非是描写一个杀人场面,尽管血淋淋的内容被生动的比喻、花团锦簇的文字所掩饰,但丝毫不能改变一个生命当场陨灭的残酷现实……人格尚未定型的十几岁的孩子,会由此产生何种联想.这又会如何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是很难确知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如果说他丢了一件东西,人们会抱以关切,热心帮他寻找。倘若他声称他失去了自己,人们定会惊诧莫名,甚至怀疑他精神出了毛病。有个故事说,一和尚犯罪,由一差人押送。夜宿旅店,和尚将差人灌醉,趁他熟睡削其发而逃。差人酒醒找不到和尚,急得挠头,发现头发全无,乃大叫:“和尚倒在,我却何处去了?”这则笑话淋漓尽致地嘲讽了贪杯渎职的差人,也蕴涵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自我有时会失掉的。寻找自我是青年朋友饶有兴味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目标。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一群失足少年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寻找他们失去的自  相似文献   

17.
谶纬是图谶和纬书的合一,本非一类,谶出现较早,纬起源于西汉末期。《文心雕龙》和《论衡》都表达了对谶纬的看法,却有很大反差。刘勰、王充经学思想的不同是他们谶纬观差异的基础,《文心雕龙·正纬》篇不录王充即缘于此。《文心雕龙》和《论衡》分别着眼于文章写作与"疾虚妄",他们的谶纬观都是超越时代的。  相似文献   

18.
恋土情结是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和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都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他们虽然都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但对于农民背离土地这一现象却有不同见解。是赛珍珠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茅盾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的小说《熊》中的荒野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高粱地都因为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感到迷惘和焦虑。在寻找失去的家园的同时,作家通过艺术与行动赋予荒野与高粱地新的意象。荒野是意志和力量的结合,是智慧与野蛮的统一。高粱地则构建起一个以生命意志和酒神精神所组成的生气勃勃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生之友》上看到一篇叫《拐弯》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拐弯处,发生在一个不起眼的修自行车的小摊上的故事。描述了一个虽然没有优越生活条件,甚至没有健康身体的家庭。但他们却感到快乐、幸福,幸福让他们感到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