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学校师生共同前进的动力。我校以"和育"文化引领发展,将"以和致育,奠基人生"作为学校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育"就是以"和"致"育",五"和"而"育",即以和谐、和美、和实、和悦为特征,追求身心、教学、课程、师生、家校的和谐统一,创造执中守正、和谐有序、相容共生的"和育"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世界医学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取向在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我国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也体现出类似特点,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特色,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人才的质量效益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等.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人文世界一个巨大存在,关于鲁迅的形象和印象,接触过鲁迅的作家及文化人有过不计其数的回忆和记述,比如"矮"、"黑"、"瘦"、"老"、"穷"、"病弱"、"邋遢"、"冷"、"酷"、"有时很爱笑"等,打捞历史深处外人对于鲁迅形象的印象描绘,可以探察出鲁迅内在、深在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把留学生管理与"和"文化深度融合,打出了"构建和宜环境"、"规范和正行为"、"营造和融氛围"、"催绽和悦心花"等"和"文化牌,为推动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提高培养质量、打造国际教育品牌上构建了"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捞"在东南方部分地区的客家话、粤语和西南官话中有"搅拌"、"混合"的实词义及"和""替"、"向"等虚词义,但"捞"在字书、经书、韵书里并没有这些义项的记录,文献里也没有出现使用"搅拌"及"和""替"义的例句."捞"在广韵里是豪韵、平声、来母,与台语中"搅拌"读音接近,承载"搅拌"义的"捞"与台语中的"搅拌"有着严整的音义对应关系.东南方部分地区客家话、粤语"捞"的"搅拌"义来源于台语,后由此虚化为表示"跟"、"替""向"等的连词、介词.  相似文献   

6.
吴文化诞生于"水乡泽国"的渔猎经济时期,近现代又有新的充实和嬗变。经万年演进,她的"融合"、"创新"、"务实"和"崇文"的文化特质愈加鲜明。苏州是吴文化孕育和哺育的城市生命,具有"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是吴文化资源的高度凝炼和自然结晶,也是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和《史记》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尊敬"、"奉养"、"承志"、"立身扬名"、"安葬追念"等内容和规范。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孝?司马迁主张,要尊敬和顺事父母,对父母应该竭尽全力奉养,奉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要继承父母志向,完成父母遗愿,要努力建功立业,立身扬名,以光耀祖宗和父母,父母仙逝,要"持丧"、"侍丧"、"居丧"、"服丧",以礼安葬,守孝追思,在兄弟之间应该"孝慈"、"孝悌"。司马迁严格恪守孝道,并因孝道而成就了自己和《史记》。  相似文献   

8.
雷州话属于闽方言的一支,在雷州话中有一些特殊的亲属称谓,分别是普通话中的"妈妈"、"爸爸"、"孩子"、"女儿"、"叔叔"、"儿媳妇"、"妯娌"、"大娘"和"舅舅"等,每一种称谓又分为面称和叙称。其中有些称谓在雷州话中有不止一种表达,有些称谓年轻人的表达和老一辈人的表达也不一样。这些特殊的亲属称谓来源于闽方言、粤方言和普通话,有的来源还有待考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雷州话词汇来源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方言之间的借用、融合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了"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激荡中的沉淀:沉思教育学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浮躁的美国教育环境,沉思教育学基于佛道之"正念"和"冥想"的哲学理念,强调将"有意识性"、"此时此刻性"、"非判断性"和"聚焦性"目标应用于教育实践,进而在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关照"整个人"和媾连"生活"。沉思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