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维廉(1937-)是著名的美籍华裔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上卓有建树,其著名的“文化模子”理论曾在比较文学界产生强烈的反响.本文通过对叶维廉“出位观”的论述,旨在揭示其跨学科文学批评实践中遵循的美学依据,以此探寻其与西方美学、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美学据点.  相似文献   

2.
叶维廉是著名的诗人,也是杰出的理论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寻求中西诗艺汇通的途径.他从翻译入手发现了中国诗语法之独特,意境之新奇,意象之丰富,而这些又都是西方诗歌中所很少呈现的.这就促使他深入到中国古典诗歌中去做进一步的对美学和哲学的探求.在和西方现代诗的比较中,叶维廉发现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之处.他引入心象这个概念并把诗歌与绘画、音乐、两种艺术进行比较,并将诗归纳为“姿势艺术“.同时对诗歌的语言表达媒介白话与文言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以及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和阐释.本文就加以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3.
文化遇合与文化选择──论宗白华与中外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大师宗白华的学术生涯映现着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独特印记。他在中西文化的两相参悟中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重新发现,在中西文化的深刻遇合中获得了哲理与诗情的双重启悟,进而以多个领域的学术成就成为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  相似文献   

4.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始终寻求异质文化中共同的美学规律和共同的美学据点,寻求中西诗学的汇通。他的"模子"理论,无疑为他对目的的追寻打通了道路,而他的互照、互识理论,虽然也是在对同一目的的追求过程中产生的,却已经超越了原来确定的目标,转向了异质文化和文学间的"同异全识",转向了异质文化间、文学间的对话。而这种转向的产生,固然是时代文化发展迫切需求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参悟和领会不断加深所致。  相似文献   

5.
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博大,学界对其研究已经很多,但关于他的文化生态忧虑尚需更多探讨。本文试图谈谈在阅读理论文本基础上的一种理解:叶先生在其比较诗学理论中一直贯穿着学者的忧虑,也一直试图在自己的诗学研究中寻找解决这种危机的途径。这种努力表现在对待中西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积极而辩证的态度上;表现在对文化根源和现实审视中的文化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从语言和美学两个向度显示的中西方诗学理论差异是:西方文化以逻辑推理把握世界,东方是通过具体经验体悟世界;西方诗歌主要表现智性认识,而中国古典诗歌重在形象感受;东西方文化存在错位现象,东方诗歌在语法和美学上的优点可以补救西方现代诗歌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卢梭均持有一种自然审美观,认为美源于自然,毁于人为。论文通过对二者自然审美观的比较。发现二者均立足于人的自然价值,并在自然与人为的二元对立中思考诗学的有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乃是中西诗学思维方式的共通性所在,同时也是异于主流诗学思维模式的独特路数所在。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西比较美学观念认为中西美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上面。通过反思几种流行的中西美学比较观念,认为中西比较美学应该走出中西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和而不同”则是比较美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比较文学是以中西比较诗学为发端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中西比较诗学既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比较自觉意识增强的自然选择,更是中国传统诗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回顾这一历程,有利于当前中国比较文学和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术的近代化是在比较参照中西文化的异同,超越中西对立、体用两橛的思维模式,有选择地吸取和消化西学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创造性文化重构与熔铸。近代“新史学”的勃兴实际上是中西文化认同融合创新的显例。这种吸收不是单向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欧美两大洲的英法美德俄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融合创新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都有自成一体的融合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