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厄尔.迈纳的著作《比较诗学》自译介以来一直在国内广受好评,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其局限性。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文学自主性这个角度谈论《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不足。由于迈纳将其研究限定在文学自主这个前提之上,这使其结论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论证,比较诗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突破文学自主性,将跨学科和文化的视野纳入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是对引发生态危机文化根源的综合文化诊断和文化回应,其试图通过对文学、文化、甚至艺术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研究,发动人类文化的绿色革命,甚至构建生态诗学体系。其内容庞杂,其中,对现有具有生态取向的文艺批评理论的借鉴与绿化也是其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就西方生态批评对巴赫金交往对话理论所蕴含的生态内涵的发掘、对它进行绿色改造的两条可能路径,以期对国内生态批评理论的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狄兆俊先生的《中英比较诗学》是国内第一部以国别诗学比较研究为内容的学术专著,它对我国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中采用互为观照之比较方法,通过对中英传统诗学特征的梳理,并辅之以阐发法和阿布拉姆斯的“实用理论”、“表现理论”,试图为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为一种深深的忧虑所苦恼,我曾试图把这种忧虑表现在我的美术中,要是没有忧虑和痛苦,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  相似文献   

5.
在图像文化时代中,影像逐渐占据了社会文化和艺术生产的核心圈层,成为最具统摄力的媒介形态和表现方式。影像本身和影像的相关问题都亟待获得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同时,以往分门别类的摄影、电影和电视研究需要进一步整合为以影像为整体考察对象的贯穿性研究。本文呼吁在"大影像观"的整体视野中建立"影像诗学"的学科体系。通过对影像观念的描述和对影像实体性的思考勾勒出影像的本体概念。本文对"影像诗学"的理论源流进行大致梳理,预设"影像诗学"的研究领域,确证影像作为诗学研究对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同时对"影像诗学"的研究路径进行初步规划,试图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一个整合传统理论、聚焦现实热点、贯穿不同视角的"影像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叶维廉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现代到古典、从西方到东方的转变和回归。跨时代、跨文化的双重视角,为他的比较诗学理论开拓了思路,并寻求到诗学理论的据点:"文化模子"理论。随着国际性文化境遇的恶化,叶维廉感到强烈的文化忧虑,进而走向文化批评的诗学理论建构期,这显示了他深沉的人文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为在中国语境中合理地提出文化诗学的理论与方法,我们需要对这种来自西方的批评方法进行追根溯源的认识和理解。文化诗学有其启发性意义,也有其局限。这为我们改造它、完善它,从而提出适合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诗学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逯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85-86,101
王维和华兹华斯分别是中西诗坛吟咏自然的大家。试在比较文学的框架下,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重新考察华兹华斯和王维生态诗学的现代价值。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来比较其生态诗学的共性与差异,并解释造成这种共性和差异的原因,为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提供生态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文探讨的中西诗学源头是指产生和影响中西方诗学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不同诗学体系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和艺术文化的情势和环境,以及构成诗学传统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抓住了诗学理论的源头及其文化特征.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诗学传统的理论特色.论文试图通过对中西诗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及目的论的宏观把握,辨别中西诗学体系各自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价值.并为彼此的交流与会通确立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国际诗学关系研究是比较诗学的第一领域。比较诗学需置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它不是不同国别诗学的相互比较。基于"理论旅行"思想的诗学关系的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事实的实证研究,也要充分运用其他理论资源,考察国际诗学关系史所包含的各种理论问题,做到历史考察与理论讨论相互结合。同时,影响和接受研究需从单一视域扩展到多重视域,使得研究对象多样性的"来世生命"更丰满;对多种文化的影响和接受研究进行再比较、再综合,也可以加深对"理论旅行"内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印度梵语诗学属于西方诗学体系,是印度佛教化的产物,随着佛教化传入中国,印度梵语诗学对中国人的学观念及其学理论批评特别是中国诗话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研究印度梵语诗学而卓然名家,当今之中国惟有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等,而全面研究印度梵语诗学之深刻影响中国学理论批评,至今尚未见之,此将印度梵语诗学纳入比较诗学的研究领域,论述印度梵语诗学及其佛教化对中国诗话及其诗学批评的密切关系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从语言和美学两个向度显示的中西方诗学理论差异是:西方文化以逻辑推理把握世界,东方是通过具体经验体悟世界;西方诗歌主要表现智性认识,而中国古典诗歌重在形象感受;东西方文化存在错位现象,东方诗歌在语法和美学上的优点可以补救西方现代诗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胡祗遹的诗论中并没有对诗歌艺术的精微探讨,仅立足于功用、政教,虽取镕经意。却缺乏自铸伟辞的独得新见,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价值确属有限。但是如果从文化方面加以观照则会发现,其基于理学起点的诗歌理论中反映了元初理学在北方传播的状貌,也折射出当时文统与道统合而为一的思想趋势;其有关诗之功用的论述则体现了他为民族先进文化在交融中保持继续传承而做出的自觉努力。在元代,类似胡祗通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这种文化视角的观照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普遍意义,而这恰是容易被仅关注诗学本身的研究者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叶维廉不断辗转于中西方之间,漂泊似乎成了他的宿命。他在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这看似不断流转的人生旅途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文化根底。正是这种文化根底的形成,才使得他能够在后来不断游走于文化边缘的时候,有着常人没有的逍遥与惬意。如果说叶维廉的前半生里的辗转还有着被放逐的悲凉味道的话,那么从台湾到美国,以及以后不断地来往于中西之间,则带有庄子的逍遥游的味道了。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文化或者一种学科,其产生并被社会文化共同体认可,是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比较诗学作为一种学科,是有其理论产生和实际运用的需求的,它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多元共生的理论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也是21世纪文艺理论研究追求自我突破和现代性发展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诗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转变,即加入了新的文化层面这一外部因素的思考。对于这一演变,我们应持辨证的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自身的不足,同时还要警惕文化研究对翻译本体研究的剥夺。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动漫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国产动画片《宝葫芦的秘密》和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入手,分析中日动画片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同化文化与杂种文化、压抑与矛盾的民族性格。并试图找到中国动画片走出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比较诗学在方法论上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寻求世界诗学的共同规律为标识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以及中/西、古/今二元对立的普遍主义思维。比较诗学应通过采用现象学还原和谱系学的双重眼光,才能突破其方法论上酌困境,进而寻求到新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