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静 《九江师专学报》2011,(1):71-72,84
中国文化诗学的精髓是追求一种整体性研究,它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而双向建构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其重点有三:一是内外结合的双向建构,二是异质文化的双向建构,三是文本在古今对话中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2.
沈曾植诗学的学术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今人用现代分化独立的纯文学理论去理解它 ,往往失其真相。中国诗学的学术文化性格 ,同光体诗家沈曾植 ,或可谓知之最深。深入分析沈氏对于诗史嬗变与学术文化的关联 ,诗境创造与玄理儒佛 ,诗风“三关”等方面的种种认识 ,将有助于了解华夏学术的内在理路 ,重建诗学的文化认知 ,并丰富 2 0世纪中国诗学的总图景  相似文献   

3.
文化诗学理论进入我国文艺理论视野后,为学者们提出了全新的角度和要求。如何才能超越和创新之前的文学理论,思考未来的学术走向和前途成为他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在现阶段发展我国的文化诗学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理论,不仅需综合历史、文化、文学等诸多因素,还需要充分尊重和认识我国的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形成中国文化诗学批评和实践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学者巴赫金对欧洲古老的狂欢节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深刻揭示,从“文化的狂欢”到“文学的狂欢”提出了一整套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这种理论对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当代娱乐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学热"的精神遗产,也是童庆炳本人累积而成的思想财富,把它移植至文化诗学,此为继承与发展"旧说"(审美诗学)。同时,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论争中,童庆炳又挺身而出,对话"文学终结论",批驳"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思"文艺学边界",此为与"新说"(文化研究)交战与斗争,其意图之一是要保卫"旧说",强化自己的"新说"(文化诗学)。然而,因童庆炳看重高雅文学,强调诗情画意,其文学观与审美观也就偏向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它固然纯正典雅,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关闭了与文学、文化现实交往互动的通道,所谓的"关怀现实"与"介入现实"很难落到实处。拓展文化诗学的可能方案之一是把"审美中心论"的单维结构变为"审美/非审美"的矛盾组合(二律背反),这样才能既刷新我们对它的认识,又使它面向复杂现实。因此,文化诗学的前景与生长点很可能在纯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部",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  相似文献   

6.
“风骨”为中国传统诗学重要范畴。在 2 0世纪传统诗学研究中 ,它成为研究最多 ,但也是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诗学范畴。“风骨”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 ,更是一种诗学精神 ,即儒家所提倡的刚健中正的诗学精神。其文化根源不仅在相术 ,更在于儒家所倡导的刚健中正的人格。据研究可知 ,刘勰的“风骨”论直接受惠于儒家元典  相似文献   

7.
用现代性理论来探讨闻一多诗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闻一多诗学生成于中国现代性蓬勃发展的时代,体现出与传统诗学既相承继又相断裂的现代性特征。对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当下诗学发展建构的深入把握:其一,在吸收西方诗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民族立场,保持诗学理论的民族品格;其二,当下诗学必须走"文化诗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文化诗学产生于翻译的文化转向中,它以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角度、多学科的空间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充满诗性品质的跨文化活动的内部机理和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翻译的文化诗学的主要内容,为翻译理论研究和中西翻译理论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进路。  相似文献   

9.
从“穷而后工”诗学命题的历史梳理入手,指出该命题之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关联着中国古代士子的人生体验与人生价值,并进一步从文化蕴含、主体人格与诗学形象诸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阐发。  相似文献   

10.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1.
焦仕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15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本该诞生世界级作品的中国新诗,却陷入粗鄙化的泥潭。本文通过叙述新世纪近八年诗歌堕落与挣扎的轨迹,反思中国新诗,寻找现代中国诗歌的出路。中国新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不断的"断裂"中抛弃了传统,同时自身又没有沉实的诗学理论研究,中国新诗成为文化孤儿。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诗要重生,就必须重建与传统诗学的联系,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体物象的运用是诗人达到其以诗传情之目的所常用之手段。由于意象所蕴含之民族独特性,或许目的语中存在其对应物,然则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其真正对等。本文着重援引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些译例对古诗英译中就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探讨,以期对文学翻译初习和爱好者有所启示思考并予以共勉。  相似文献   

13.
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朱德早年组建诗社、朱德以诗会友、朱德诗词作品的研究等方面,今后必须增强朱德诗词研究的整体观念,对朱德诗词进行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立体研究,继续搜集和整理朱德的诗词作品,强化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胡祗遹的诗论中并没有对诗歌艺术的精微探讨,仅立足于功用、政教,虽取镕经意。却缺乏自铸伟辞的独得新见,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价值确属有限。但是如果从文化方面加以观照则会发现,其基于理学起点的诗歌理论中反映了元初理学在北方传播的状貌,也折射出当时文统与道统合而为一的思想趋势;其有关诗之功用的论述则体现了他为民族先进文化在交融中保持继续传承而做出的自觉努力。在元代,类似胡祗通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这种文化视角的观照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普遍意义,而这恰是容易被仅关注诗学本身的研究者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源头,随着它的发展与后人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诗论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中国诗歌的道德品质,规范着历代文人作诗、评诗.本文力图从“诗言志”内涵及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诗人以诗“言志”形成的含蓄的文化道德传统、读者以“志”读诗塑造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论述“诗言志”对诗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支配着人们对诗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民族讲究独特且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身势语作为一种非言语形式,在交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介绍中西方身势语的差异,以及身势语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帮助英语教师在使用TPR教学法时,有意识的注意到这些差异,从而减少学生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Poetry writing is felt by many primary teachers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 It is also considered by many teachers to be very difficult to assess, due in part to the subjective nature of much poetry. Therefore poetry writing in schools enjoys both high and low status. If practice of teaching this genre is to develop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have a clear view of what children are able to achieve within it. By looking at examples of children's poetry writing, my aim in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how it is possible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identify features of children's poetry writing which they consider to be of value. I shall argue, from the basis of an empirical research study, that teachers can, therefore, promote and encourage progression in poetry writing by their classes; but that to do so is to challenge views of poetry writing by children promoted in current orders and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这就注定了英译古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这也就需要译者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抓住文化内涵的核心,由诗词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其深层结构,尽力展现其“意”的传神和生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在翻译唐诗宋词过程中文化信息的遗漏现象,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粹表达。文章从古典诗词与文化传承出发,以经典个案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探讨古诗词言语教学中的文化体现,促进学生整体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礼记》对于全面准确把握战国至秦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儒家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礼记》诗学研究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人们对于《礼记》的研究要么采取一种纯粹的伦理视域,要么进行的是片断性的诗学分析,而很少有人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对之加以全面把握。要想全面准确把握《札记》所体现的战国至秦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儒家思想,就应该援引一种文化诗学的视域,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