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艳飞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1):25-31,4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改造方针,通过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从最初实行"全包下"的政策,到初期的理论学习、"知识分子洗澡"、"人人过关"思想改造运动、参与革命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的全面改造运动,造就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增强了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一改造过程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6):77-82
贾植芳《人的悲哀》折射了五·四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们的人生形态。这种人生形态包含着知识分子从山西"乡绅"、"书斋"读书到参与"社会"的身份焦虑;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社会"的重新发现和革命向何处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成书于不同年代,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爱情困境。两部小说因对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关注而产生交集。除此之外,它们对于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建构的内在视角也是一致的,具有互文性质。作品都从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切入,从"情为何物""情何以堪""情以何寄"等方面呈现他们相爱、相守到生死相离的悲剧性过程。他们对于爱情悲剧的书写关涉到中国启蒙思想传播语境下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的诸般复杂因素,同时又蕴含着超越情感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哲理性思考,对于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对"国学"概念的认识经历了认为应该"整理"到不承认,再到反对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表明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所做出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概括地代表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本文没有沿用学术图对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分类标准.而是从易卜生"舞台即人生"的戏剧角度将其界定为"舞台上的知识分子"和"舞台下的知识分子".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分类的原由,两类知识分子不同的心态和两类知识分予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刘育根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45-46,52
知识分子向来受世人崇敬,因为他们是“脊梁”。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梁晓声通过系列人物形象再现了知识分子从坚守操守到游离知识分子秉性再到丧失基本操守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期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劳动的场所,是毛泽东在"文革"中实践"知识分子工农化"思想具体形式之一.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起源并成功实践于民主革命时期,但在"文革"中却被推到了极端.把知识分子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并没能实现思想改造的目的,反而浪费了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时光.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毛泽东所倡导的"知识分子工农化"思想对于促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还是具有一定的作用,只是结合的方式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向"自我拯救"与"拯救民众"两个维度展开,在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呈现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知识分子对民众走过了一条由启蒙到"被教育"、"被改造"直至"反哺"的越来越窄之路,这给知识分子建国后的精神定位带来极大困难.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中国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也在新的时代风气之下萌发出与传统有别的新特质。《山里的花儿》、《沧浪之水》等文本塑造了A君、池大为等知识分子身份与权力相结合的一类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复杂的人格特征与多变的个性,既为人们解读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属性与价值选择提供了经典案例,也成了"人文精神"失落的文学言说。  相似文献   

10.
批判精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批判主题也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194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批判主题的作品很多,考察这些作品与"五四"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无疑会对把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有帮助。文章认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表现出了不自觉的步步后撤,"后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自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被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11.
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理想追求、群体分化到艰难选择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在世界形成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国内国共两党进行着两种前途决战的复杂形势下,自由知识分子持一种所谓的中间立场,把兼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作为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曾经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党"、"第三方"或"中间派"积极活动在政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将西方君主立宪"嫁接"到中国,但它与西方的君主立宪有本质区别,缺乏立宪国家的基本特征。虽然君主立宪没有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但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是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有了新的觉悟,表现为: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推动下,爆发了以上海为中心、波及全国的"拒俄运动"。这标志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由改良主义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分子"的概念出发,表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在历史发展中和不同的人之间具有多种不尽相同的阐释,其中重点考察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在了解"知识分子"概念的历史变化的前提下,尽量从葛兰西的政治革命斗争背景出发,理解"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在争夺文化领导权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20年代商业传媒文化的发达,期刊从合资创办到稿酬制度的实施,使"语丝"同人获得现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基础的同时,能够自由地"说自己的话",获得相对自足的公共话语权力,进而参与到中国现代话语的建构当中。结合鲁迅的"‘圈子’说"进一步考察,"语丝体"散文在政治话语权力和商业传媒文化的双重挤压下挣扎或游离的努力,造成了文体言说风格色彩的复杂性。作为知识分子文体的"语丝体"散文在关注"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之余,不期然烙下具备文化休闲和娱乐功能的轻松化写作痕迹,恰恰是现代商业传媒经济秩序支配下"语丝"同人易于专注"自己的园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化要求青年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并且在改造自我的同时改造社会,完成从"主观自我"到"客观自我"的转化,这是一个能动的实践过程.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青年知识分子认知社会的基本路径,又是青年知识分子融入社会的必然选择,更是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文化日益强大。在市民文化的冲击下,知识分子在社会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逐渐丧失.心态尬而痛苦。在这种背景下,池莉以她的三篇小说显示了知识分子对市民文化也即世俗文化由接轨到妥协再到同流的过程,显示了知识分子面对世俗文化时的另一种心态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围绕着"人的解放"发出自己鲜明的话语,这种话语中张扬着西方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情怀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并流露出"士"阶层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中国到了40年代,历次的政治运动打破了政治权力话语、知识分子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知识分子话语得到了扼制;20世纪80年代是"五四"之后再一次呼唤传统价值回归,也是知识分子重新找寻已失落的话语权的契机,这个时期也是上世纪最后一个思想文化的璀璨时期;21世纪的知识分子已有边缘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但21世纪知识分子的话语究竟朝什么样的建构方向发展,还在社会的关怀、期待和知识分子本身的努力当中.  相似文献   

19.
李佩甫在《生命册》中塑造了由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吴志鹏。本文通过对吴志鹏离乡后的性格中明显的从"变形"到"还原"轨迹分析,由离开无梁村前受中原风土人情浸染下的朴素、重人情、守底线,变化成为追逐关系、人情淡薄、违规乱纪;又在物质利益极大成功后性格中占主导的因素逐渐淡化,转化为关注底层、心怀正义、回归底线,并且最终导向情寄乡土。这一轨迹背后作者指出离乡知识分子一方面内心有"精神还乡"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已无法真正回归乡村。在城市里处于成功者的离乡知识分子,经历着融不进城市、回不到故乡的双重无力困境。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由中心到边缘的大背景,从知识分子内在的自身发展和外在消费主义带来的浪潮分析"底层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身处的焦虑,来探索"底层知识分子"的道路。从"民族-世界"的横坐标上,底层文学是为民族的文学,从"个人-时代"的纵坐标上,个体不落后于时代,不拘于苦难模式,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审美性超越,通过干预灵魂"来"干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