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业余通迅员,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年起,就开始为报刊、广播写稿了。37年来,他一面工作,一面坚持写稿,从不间断。我们作了个小统计,他每年写稿120篇以上。这对一位做乡党委  相似文献   

2.
已经有好多年了,我们所尊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档案界的老前辈曾三同志年年都要到北京市的档案部门走一走。然而从1988年起,因为年迈体弱,他老人家不能亲临我们中间了,改由我们年年去看望他。我们带去全市档案工作者的问候,带回他的指点和教诲。1990年春节,我们又像往常一样前往寓所拜望,不巧老人住院了。怕影响医生  相似文献   

3.
相声大师侯宝林虽然去世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相声是那么幽默有趣,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今我们从电视上还可以看到他的笑脸,听见他幽默诙谐的语言.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与他的第一次会面,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始终被他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谈吐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与他上演了一出对口"相声".  相似文献   

4.
宋群  吴永川 《军事记者》2011,(12):38-40
他真的走了.真的离我们远去了。 2011年11月5日凌晨,他,我们尊敬的军旅老新闻工作者薛真.病逝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6日,他的孩子们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恭送至北京大学医学院.作为他最后一次对社会的奉献。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市郊区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丁文浩,是一个被人誉为善于慧眼识才的新闻“伯乐”。丁文浩专职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8年了,他走遍了全区各机关、乡村、企业。几乎每到一处,他都要问问谁喜欢写作,主动交朋友,把写作者往新闻报道上引导。全区几年来新闻报道人才成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都经他手把手指导过。在高中时,我和同班同学何俊卿非常喜欢写作.听说丁文浩负责区里的新闻报道工作,便冒然前去求教。初次相见,他就认真地帮我们修改了稿件,又送给我们一人一本《平顶山日报通讯》,鼓励我们多学习,多实践。此后,我们便经常前去请  相似文献   

6.
新闻周刊:小平同志走了已经七年了。你们是不是非常想念他?在你们家里,每年会用什么样的形式纪念他呢?邓榕:我们非常想念他。每年的2月19日,是他的忌日。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遗体捐出来供医学解剖,角膜也捐献了,骨灰撒在了大海里。他这个人对于生死问题非常达观,一再明确地反复地跟我们交待,死后不留骨灰,不要修纪念馆,不要竖铜像,不要这些钢筋水泥的东西。他说与其修这些东西,不如多种几棵树。我们知道,他是想回到大自然中去。所以,每年到了2月19日这一天,我们就买好多花,每个人拿一个小花篮,妈妈带着我们全家所有在北京…  相似文献   

7.
纪希晨同志在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记者生涯时,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诗。在去年盛夏的一天,在纪希晨同志的办公室里,我们亲切地交谈着。他两鬓白发,瘦高身材,戴着一付近视眼镜。他思维敏捷,讲话注意修辞,神态安详,风度潇洒。这位花甲之年的老记者平易近人,待人热情,使我们初见面时的拘谨很快就消失了。我们请他谈谈他的记者生涯中难忘的生活片断和体会,他跟我们谈了整整两天。  相似文献   

8.
采访蔡林的时候,没想到这天是他小的专著《摄影一点通》完稿,也是他从事摄影理论写作整整十周年的日子,更巧的是这一天还是他48岁生日。按说这三喜临门,他该在家庆贺一番,可到他家里却不见他的身影。好在老母亲一句话提醒了我们,他准又在办公室,我们抬腕一看,已是晚上9点过了。当我们走到他的办公室时,见他正伏案疾书。在十年中,他编写出了21本摄影和电教专著,填补了国际国内摄影和电教理论领域的5项空白。  相似文献   

9.
正特殊的访客剧的落幕是这样的:脱线数十载的老特工归队了,千里迢迢坐着火车硬座来到北京,要见一位知道他真实身份的老首长。他走到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门前,按响了门铃……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在我们大六部口的家也出现过。三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院子里来了一位老人。他的到来,让我祖父夏衍很兴奋,也很郑重,告诉我们,今天要来一位老特工,他一只眼睛失明了,蒙冤多年,劳改后回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7日,93岁的柴泽民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里程,在黎明前安然停止呼吸,告别了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的世界,乘鹤西去。一周以后,我们前往北京医院告别厅,向他的遗体告别。在灵前,人们看到一面鲜红的党旗掩盖着老人的遗体,百花丛中仿佛仍然洋溢着他的音容笑貌。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接受着他的言传身教。他的溘然离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使公关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相声大师侯宝林虽然去世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相声是那么幽默有趣,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今我们从电视上还可以看到他的笑脸,听见他幽默诙谐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旅途上,每一位家长都有一本"血泪史"。孩子是我们一世的期盼,然而并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报,因为只有正确的道路才能引领我们到理想的结果上来,道路决定一切!周正就是这样一位引路人。他是位心理学家,他走到哪里都会给人们一种冲击。因为他振聋发聩的教子理念,因为他毫不留情地击中我们教子的软肋。  相似文献   

13.
跟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没有见过哈维尔. 可这个事实,不妨碍我走近他、阅读他,甚至想象他、感受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自己家里住得很远的父辈,一位可敬而更可亲的远房表叔. 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限定或者恩赐,我们只有面对.或者,学鸵鸟是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王揖匆匆走了,清凉山的老战友又一个凋谢了!听到王揖病危,我同范敬宜同志赶到医院病房时,他已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他的亲人了。他的女儿肖梅告诉我们,他爸爸还有些知觉时,要了一枝笔,一张纸,在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一串认不清的字,能比较清楚辨认出的只  相似文献   

15.
张丽  张省  李瑛 《档案管理》2004,(6):38-40
姚雪垠,我国当代名的作家与学、风趣幽默的语言大师、一位对艺术追求孜孜不倦的老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五年的时间,抵挡不住我们对他的深深怀念,南阳市卧龙区档案局、馆将永久铭记,是档案为我们与大师之间架起了一座充满友谊、充满亲情的桥梁。每当我们整理他的档案,或是对参观、利用讲解这些档案时,都让我们想起这位神采奕奕、谈吐不凡、可亲可敬的老人。  相似文献   

16.
杨尚昆同志是老一辈领导人中比较和气可亲的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负责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活动中,得到了他许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至今想来,对这位过世的老人仍心存感激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尚昆同志由广东回中央工作后,担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那时,每逢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开会完了之后,他总是把我们请到他的办公室或在人民大会堂的一间休息室中,亲自审阅我们的稿件,从不委托他人代劳。每次审稿,他的习惯是要我们把报道的消息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遇到不妥当的地方,他就让我们停下来,与我们一起推敲,包括提法…  相似文献   

17.
李尚志 《新闻记者》2002,(12):26-26
薄一波同志是位十分亲切、谦和的老人 ,这位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身处高位 ,却不摆架子 ,不打官腔 ,对人总是那么慈善。他在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那些年里 ,也十分关心新闻工作 ,对我们这些做新闻记者的 ,给予了许许多多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他在中顾委和整党指导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副主任 ,是主持这两委日常工作的 ,我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请示 ,而他总是那样亲切地支持我们的工作。有时候 ,我们请示完了有关的报道工作 ,或者审完了新闻稿 ,他还同我们聊一聊。总之 ,我们这些记者都乐于同薄老打交道 ,觉得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广播宣传战线上的老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高而公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适逢他诞辰六十五周年之际,《高而公文集》整理出版,高而公同志又仿佛回到了我们中间。回想起高而公同志的件件往事,思念的涟漪一阵阵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他那朴实坚毅的面容不时在我们的脑海中闪现,引起我们深切的哀思;面对他那一篇篇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我们含着诚挚的敬意,缅怀他为广播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和平的重量     
喻晓 《军事记者》2008,(8):64-65
川崎君驾车把我们送达和平公园后,就坐在一把可折叠的小凳上歇息。他在这里等着,一直到我们参观回来,再把我们送到邮轮停靠的码头。这个中年人很憨厚,说话不多,嘴上总挂着微笑。但当我说起和平公园,说起昔日的原子弹爆炸,他脸上的表情就显得凝重,眼神中充满伤感。我怀疑我说错了什么,问他,怎么啦?他沉默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