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其城市融入面临多重障碍:受教育程度较高与综合文化技能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城市融入意愿强与城市多元排斥之间的矛盾,城市多元价值诉求与社会制度化的表达渠道缺失之间的矛盾。成人教育应开展职业教育,提升技能水平,促进经济融入的竞争力;搭建社交平台,提升互动效度,促进社会融入的向心力;开展社区教育,提升综合素质,促进文化融入的内生力。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工进城务工到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是我国必经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农民工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有一个相当艰难漫长的过程。本文就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期许农民工不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而是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4.
从农民工进城务工到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是我国必经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农民工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有一个相当艰难漫长的过程。本文就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期许农民工不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而是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以“外来者”的姿态走进城市社会,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过程。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相互对立,随着农民工进城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并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为此,通过从城乡文化间的调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做出分析,试图重新认识农民工这一群体,从而为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这一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农民工”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的群体。而新生代农民工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怎样帮助这部分人融入城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以传播社会学为视点,从文化水平、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精神需求等几方面考察了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论述了大众传播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在流入地适应城市经济生活水平、接纳城市文化精神、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在城市中找到接纳感与归属感的过程。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资本是面对城市生存感、境遇、适应城市生活时的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心理要素,影响农民工对待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情感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感受与行为状态。问卷调查对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城市融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具有直接性决定作用;心理资本各子维度对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心理融入维度具有极显著的回归效应;效能感与希望子维度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感受;乐观与韧性子维度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挫折复原力。高心理资本水平带来的是正向的城市融入结果,因此通过引导组织学习、指导生涯规划、加强心理疏导、开展挫折教育等路径,可培育农民工的心理资本特质,最终提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要真正融入城市,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最终完全融入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联表面,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重视和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10.
在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讨论中,多以结构主义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结构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而如何从文化空间的建设方面来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及寻求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可能性关联是本文试图提出的一个学术问题。尝试通过以深圳市农民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考察个案,寻求从文化空间建设角度来分析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能性路径,倡导可通过加强或创新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来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则是本文所作的一个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造就了大量处于城市边缘的新型农民工阶层,他们有着强烈的城市融入愿望和严重的城市融入矛盾困惑。文章从新型农民工城市社会权益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实证分析,得出新型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各项社会权益的内在冲突,探索从“转变社会地位、提升经济地位、健全保障制度、丰富情感世界及满足政治权益”等多方面视角,实现新型农民工公平、公正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2.
继续教育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最强有力的工具.继续教育应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需求进行"精准供给",推行"学历+技能"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岗位胜任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水平;搭建社会交往平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和融合;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新生代农民工从经济、社会、心理层面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主人翁".  相似文献   

13.
关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关注农民工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问题。然而,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农民工现如今依然游离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尽管他们的身份有的发生变化,但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等依然与城市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从文化方面切入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涵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农民工个体而言,文化塑造着个体人格;对农民工群体而言,文化起到引导、规范、价值整合的作用。因此,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农民工以保障,从文化、教育等方面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融相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如何实现农民工在就业、收入、社会地位、权利保障等方面真正融入城市,实施“农民工培训”特别是农民工职业培训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工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继而真正落脚城市、融入城市。文章从社会和自身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综合影响,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提供有效论据。  相似文献   

15.
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遭受着户籍、就业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这种制度性排斥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对农民工的不同制度性排斥的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反社会排斥的对策,最终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流动人口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后工业社会产生以来,西方多元主义日益将文化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在此前提下,多元主义政治思想有两种倾向表现突出:激进的多元主义和温和的多元主义。前者侧重于破除一元而建立多元;后者注重多元基础上的社会整合。作者认为将“一”与“多”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在探讨“一”、“多”关系上更多地偏向于杜会也是有局限的。“一”、“多”关系应该在社会和国家的辩证关系中实现均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进,造就了大量处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双重边缘化"的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强烈城市融入愿望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融入矛盾。本研究从深层次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适应城市文化过程中存在的"行为、知识、意识、心理"等主要冲突,探索了从生活方式、精神文化、思维方式、人际交往及心理冲突等方面的城市社会和谐融合。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路径,其标志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农民工职业与身份的转变、文化与待遇的提升、心理与观念的适应、家庭与子女的团聚等方面内容。但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制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与制度政策的二元分割,除此之外,由于公共福利摊薄带来的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冲突也成为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议从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个维度来提升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城市融入生态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道德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从心理行为逻辑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好象生活在"污名化"且不受防护的孤岛上,在道德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底层心理。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其道德融入。重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以"外来者"的姿态走进城市社会,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过程。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相互对立,随着农民工进城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并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为此,通过从城乡文化间的调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做出分析,试图重新认识农民工这一群体,从而为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这一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