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面临着多重困境。男性离婚的随意性,对女性当事人情感伤害比较大;农村家庭暴力再次复制了父权统治、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性别分工使得农村妇女在家庭往往扮演照顾者角色与家务劳动承担者角色,妇女负担较重,发展机会被限制。应对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困境,需要家庭私域的革命与公共领域的变革,从而提升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陕西南部地区因历史上的移民活动、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使得男到女家生活的招赘婚姻形式较之其他同类地区更为流行。招赘婚姻不同于传统婚俗中女子外嫁的习俗,已婚妇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解决了农村无儿子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对农村妇女的婚姻自主权、财产继承权、生育权、土地承包权的影响巨大,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改善农村妇女的生存环境,提高其家庭、社会和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8):43-48
在土地确权背景下,解决农村妇女失地、少地问题已刻不容缓。基于安徽、四川、山东三省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从资源禀赋视角出发,对于农地确权过程中的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妇女家庭行为决策受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因素影响,其中妇女是否有地和确权证书登记对其消费决策权、生育决策权、子女前途发言权、借贷决策权、土地处置权等家庭行为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青年女教师普遍面临教职与母职的结构性冲突,主要包括婚育期与职业起步期的时间冲突、职场工作与家庭生活的角色冲突、传统社会“刻板印象”中的性别冲突。在教职叠加母职的多维压力下,她们一般采取“时间下沉”的“教学+养家”的压力转移、“以退为进”的科研“减负”、“以变应变”的角色重构策略,久而久之造成她们身心焦虑,面临职业发展的困境。高校青年女教师走出教职与母职冲突的角色困境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规划,也需要中观层面的高校扶持,还需要微观层面的教师个体调整。  相似文献   

5.
站在反封建的立场,赵树理以"男权"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道德标准塑造出了一系列"无名无姓"及"有名有姓"的农村妇女形象。但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以来,评论界对赵树理在特定历史变革时期所建构的这些农村妇女形象的确认却一直处在褒贬毁誉之间。立足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无疑是作家当时用心观照生活的产物。这些农村妇女形象真切地反应出了当时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持续发展,非农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寻求就业机会。农村妇女由于自身文化、知识技能等水平较低,就业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性别歧视的角色规定等一些客观因素.造成她们深陷于就业层次低、就业途径单一、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困境中。以“赋能”理念为支撑,介入社会工作干预,呼吁并协同政府及民间建构促进有助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体系,以期农村妇女尽快走出非农就业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织抗战,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既是亟待被解放的对象,又是潜在的抗战主体力量。如何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建构起她们的社会主体身份,继而激发伟大的女性力量,是共产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经历启蒙、赋权、困境及调整之后,共产党探索出了劳动生产与改造家庭相结合的农村妇女解放路径。至此,在抗战语境下,农村妇女寻到了合适的载体与空间,不断构建自己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身份,为抗战胜利和妇女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老龄化、性别和养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老龄化过程已经呈现出了性别特征,如老年性比例失调以及老年高龄妇女和农村妇女生活艰难.在晚年生活中,老年妇女既是家庭经济和情感生活的被照顾者,同时也是其支持者,她们在生命周期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深深地影响到她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和身份认同.当计划经济的低水平的养老政策消失时,家庭成为重要的养老单位,而多元的养老政策背后是妇女被掩盖的劳动.只有建立起以社会责任为主体的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使妇女的照顾劳动得到承认,并理顺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以及代际间的公正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条件、家庭角色、体育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四个方面对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体育健身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为如何促进农村妇女群体对社会体育健身的参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环境下的全民健身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研究中,国内女性主义研究从本土女性经验出发,强调农村女性主体性的策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判断皆可以在传统父权制社会条件下做出,而无法建构和描述社会变化后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以农村妇女在家庭人情中的行为和角色的变化,去认识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新变化和社会意义,认为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突出标志是打破传统父权制下以男性与中心建构起来的规则体系和意义确认系统,并自我制定行为的规则和确认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家庭的核心曾经是在结合性这一维度上有所意识的塑造。随着现代社会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独立性的加强和唯一性的强调,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分离性趋势也在不断增强。它不但反映在社会的新物品对于家庭生活及家庭主妇角色的改造上,也反映在个性化的自我意识的培育及随之不断增强的家庭生活的解体上,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帮扶车间作为“先富带动后富”的载体,是有效培育农村妇女内生发展能力,进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的重要场域。农村妇女内生发展能力由职业适应能力、家庭议价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主体性建构能力四个维度构成。在帮扶车间新乡贤式员工管理和制度承诺的交互式影响下,农村妇女随着工作心理成熟度的提升,其内生发展能力由低阶向高阶演进,在不同时序阶段,其需求、行为动机和能力呈现显著差异。不同的能力类别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不同,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影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家庭议价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主要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体性建构能力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妇女”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概念,一是性别概念。就农村妇女而言,其处于“农村”和“妇女”这一双重不利境地。农村妇女的教育地位体现了公共资源和家庭资源的性别和地域配置,也是农村妇女整体能力提升的一大基础和发展的潜力所在。笔者从性别比较和城乡地域比较入手,以“结构”作为主要分析路径,探讨了当今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变化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和家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性别不平等”倾向不断弱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已更多地成为一种家庭发展策略而不仅仅是基于“重男轻女”观念的一种行为。但两性相比,妇女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仍少于男子,并且,教育资源配置和机会获得中的城乡不平等更甚于性别不平等,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是“三农”问题,而不仅仅是性剐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教师多为女性,相较于其他工作,她们的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似乎能够更为圆融。然而。琐碎繁杂的工作使得幼儿园女教师并不轻松.而保育幼儿的职责更使她们常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时间有限、压力陡增、行为冲突造成了角色转换的困境.多角色冲突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在社会学角色理论视角下,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地分析探讨,以期为缓解和解决冲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及效能实现的关键因素,当前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落实中的角色困境亟待关注。这种角色困境主要表现在“传统”与“现代”角色的转换之困、“工作”与“生活”角色的冲突之困、“管理”与“教学”角色的碰撞之困三个方面。其主要成因在于教师工作负担陡增、学校配套支持孱弱和家校社多方利益博弈。由此,指向“双减”政策落实的小学教师角色亟待超越当前困境:一是以专业培训持续提高教师的角色适应能力;二是以制度补贴有效增强学校配套支持效能;三是以强化合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教师陷入角色泛化、职业边界模糊化,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主导作用被弱化的困境.依据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系统与激扰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困境的成因,即相对独立的教师系统遇到互联网+的激扰,引发了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新需求与教育传统对教师角色限定的矛盾,以及教师系统自我再制的需要与教育传统对教师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适时反应与自我再制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困境突破的路径,即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能够根据环境的激扰适时作出反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系统能够实现自我再制.  相似文献   

18.
以回归生活为核心理念的道德教育改革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内涵,即成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反思意识的转化型知识分子。现存学科体制与社会期待使得教师面临着专业性与道德性分离的角色困境。走出角色困境的可能路径在于教师对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自觉改造与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市场体制改革使得经济因素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化的迎面而来冲击了藏民的婚姻家庭观念,这所有的新变化显示,家庭这一社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正面临"重构"。社会心理学一直都在致力于研究个体的人是如何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社会心理学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从个体水平上升到族群或者更高水平的纽带,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人的角色理论。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用来解释人们是怎样发送和采取具体的及角色。社会条件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具体的说来,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1]。本文选用社会角色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框架,是因为角色理论本身非常接近现实生活,对于解释家庭成员在家庭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角色扮演具有非常高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中,辅导员属于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等会产生较大影响,关系到学生发展与成长。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角色作用出现了困境。这种困境的出现,无论是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还是对于学校工作的落实,抑或是对于辅导员个人发展来讲,均会产生比较明显的不良影响。因此,文章通过社会角色理论,探讨辅导员的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负荷等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通过制度管理、环境优化、指导帮扶等对策,突破当前辅导员角色作用发挥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