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A bstract .  In this essay Christiane Thompson discusses the systematic outcomes of Theodor Adorno's philosophical work for a reworked theory of Bildung (an important term in the German tra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is essay "Theory of Halbbildung ," Adorno revealed the inevitable failure of Bildung ,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necessity of Bildung (in view of a critique of society), on the other. After having exposed this contradiction, Thompson seeks to analyze Bildung 's systematic role by turning to Adorno's reflections on art and metaphysics. Adorno'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hints at the possibility of a more genuine approach to Bildung and culture, one that makes the borders of our experience visible and, as a result, suggests a different relation to ourselves and to the world. She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he critical dimensions of this different Bildung as well as its pedagogical relevance.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责任困境和科林格里奇控制困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技术伦理规约的过程本质。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本质不仅仅是对技术主体、技术客体的规约,而是对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统一的动态过程的伦理规约,是在技术-伦理开放框架内的协同与整合,由此可以消解技术伦理规约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多诺对化工业和现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的考察发现,这两之间存在相对模糊的界限以及它们自身结构中不同的技术。化工业有其限制消费思考的特征,现代艺术有其认知特性。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和化工业的他律性有各自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认为传统的主客体理论, 通过主体中介客体实质上建立了主体的绝对统治, 所以必须超越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 在树立客体优先性地位的基础上建立主体与客体间张力式的关系。阿多诺在对文化工业的分析中围绕主体、客体、人等一系列重要范畴, 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实质特性。基于这种中介思想的体认, 阿多诺建立了独特的客体向度的文化救赎式道路。  相似文献   

5.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批判思想是该学派的重要理论建树"否定辩证法"和"启蒙辩证法"的直接思想来源,然而他本人的理论关怀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否定与批判,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解构之后寻求积极的建构,表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社会的高度伦理责任感.但他的批评方法极其独特,是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奇妙结合,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以弥赛亚主义的救赎为目的.他认为这样一个乌托邦原本是人类的本原,是在现代性中被打破的,所以批评的终极指归是重建本原.由此,他的整个理论关怀用他所喜爱的名言来概括,即"本原就是目标".本文以德法文论的差异走向为背景,以本氏思想与这一背景的关系为参照,勾勒出他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哲学方法论的地形图,使他的这一思想主线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6.
同一性思维的解构:阿多诺批判理论的初始地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的整个社会批判理论是由批判同一性思维导引出来的,阿多诺认为,假定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同一的同一性思维是主观唯心主义,本质上,它是对现实加以认同的实证主义,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是同一性思维的受害,阿多诺对同一性思维的批判实质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派唯心主义的清理是一致的,哲学要反对同一性思维,。恢复其对社会历史现实的科学分析功能及其瓣批判性功能。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最先把大众文化和高等文化同时纳入到现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奠定了基调.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商品化、标准化、强制化的大众文化造成的现代工业社会文化危机的回应,他提倡一种具有否定、批判和乌托邦功能的"反艺术",认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消除绝望、拯救心灵、拯救现实.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8.
Bildung, a German pedagogical term with the sense of ‘educating oneself’, refers to some of the most complex human activities. It is constitutive for human existence,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aning. Because of the great relevance of Bildung for people, education is essential for furthering it. The two purposes of this contribution are: i. to examine the structure of one main process component of Bildung, namely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an image (Bild) of the changes to be furthered in the educand, and ii. to explain this process component of Bildung. This process is theoretically structured as a subject‐object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ttempt is made to explain this from an idealistic perspective. 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 the article shows how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an image for Bildung can be furthered educationally.  相似文献   

9.
《野草》蕴藏了鲁迅作为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略显孤独的思想者的幽暗、深邃的个性——类似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思想之间的影响很难以数据进行具体量化分析,但或隐或显的影响是切实存在的,更多的隐含在思想者之间相似相通的个性气质里。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消逝发出来自生命底的悲愤和忧伤,他以对素朴真理的追求来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孤绝地批判;鲁迅对国民性以及传统弊病的批判则在接受尼采的基础上,有着他自己作为中国传统文士和现代知识分子双重文化身份的特点——鲁迅最终没有舍弃人世间的爱,尼采则以带着强烈否定性的强力意志实现了对表象世界的超越,尽管这样做使他陷入了虚无和轮回。  相似文献   

10.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相似文献   

11.
古典文学的现代研读存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两种不同路径。京派以现代批评的方式介入古典文学,在批评测度及其表述、批评方法、批评视域上都显示出文学批评进入“现代”之后的鲜明特色。在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京派批评家立足民族审美传统、同时积极将文学和文学批评推向现代的思考和实践,迄今仍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我们将文学批评看作是一个由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传播媒介、接受主体等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成的生态长链.只有文学批评内部各要素之间、文学批评与大众文化语境之间建立和谐、健康的生态关系,文学批评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百年的尼采解读史可分为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3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至今三阶段,依次呈现出功利化、政治化和学理化三特征。第一阶段,尼采学说中的反叛意识和进取精神受到特别关注;第二阶段,尼采学说被视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源头和指导原则;直到第三阶段,尼采学说始被当作学术和理论问题来看待。第三阶段解读尼采的成果远较前两个阶段丰硕的事实表明,把哲学理论当作一种工具或是以政治的批判代替哲学的批判,是偏颇而有害的  相似文献   

14.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15.
翻译批评标准应该多样化、多视角、多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上说 ,翻译批评的主体是从事翻译批评活动的人 ,客体可以是译文、译者、译事 ,甚至是他人所写的翻译批评。翻译活动客体的宽泛性、译文文本类型的多样性以及翻译批评主体身份的多样性要求翻译批评的标准应该多样化、多视角和多层次。因此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不是为了应对目前无法建立统一标准这一格局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而是由翻译批评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就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当中,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主体观念也经历了一定的转型,即从主体性转变为主体间性。主体意识的转型不再以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以将客体看成另一个主体的我来进行平等对话,这不仅反映了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变和革新,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主体与客体的认同,展现了自由而完整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来的事》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其中期代表作。关于该部小说,国内学者多从日本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人物形象以及爱与金钱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解读。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探讨,可看出小说中的自然之爱与伦理禁忌的冲突,以及最终造成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8.
阿多尔诺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站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彻底批判的立场上 ,把现代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着重研究了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艺术的形式与自律等问题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具有批判现实和拯救人性的功能 ,这一切的支撑点则在于艺术的自律性  相似文献   

19.
Education is presented with a challenge when faced with criticism of modern science and adoption of a pluralistic view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dealing with this challenge, a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inspired by the later works of Ludwig Wittgenstein is suggested as a complement to mor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responses. Through reminders of how criticism appears in everyday practice, the article shows that criticism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be understood solely by reference to specific theoretical positions, but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diverse ways that human beings react morally, encounter different norms and conduct ethical reflection. In such a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the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the criticism is correct or not in absolute terms but rather whether the opinions and perspectives have significance in people’s lives. Criticism of modern science does not therefore appear to be a reason to exclude modern science, the proposal here being to acknowledge and embrace the criticism and the alternative views put forward by the critics. By means of a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the opposition expected between criticism and pluralism can be dissolved, rather than solved.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以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备受瞩目,而在今天这种批评方法仍然大放其彩。因为批评事业发展至今更加注重对作家主体精神(不仅包括批评家,也包括批评客体的作者)的探究,而李长之通过对主客体两方面的定位正好诠释了这种批评方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定位批评的精神和批评的方式,因此从主客体两方面研究李长之的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于整合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和学习其批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