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是指在宏观的语文教育及微观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元文化要素的有机构建。提倡课程改革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语文课程文化内蕴构成的多元性要求语文老师具备较强的文化整合能力,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活力;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文化复合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有对民族文化和人类多样文化的积极认同、选择和整合能力,为学生创造崭新的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2.
一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各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的是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力求凸显民族文化的张力.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要通过语文课堂及语文活动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既强化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尊重其他文化形态,了解、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在这种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坚持一个理论,固化两种模式,利用三种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一、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语文教育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复兴的厚重使命,负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责任担当。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从细微处入手,要通过教育让孩子们从认同自己的身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我们的语言、热爱我们的历史开始。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坚实物质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6.
李瓯潮 《教育现代化》2005,(11):100-100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练,要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简言之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持续地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的教育,而母语记录着民族的情感经验,潜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搏动着民族的思维脉络.语言文字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凝聚沉淀和氤氲化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共同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折射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想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改革深入下去,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体现母语教育的特色,必须深切把握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要求打破教材"一统天下"、"唯我独尊"的局面,提倡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为此,我们引入民族文化元素,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开辟语文教学新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笔者所在地区是苗族侗族聚居之处,有着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娟 《语文天地》2013,(10):37-38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里,语文教育似乎也没能逃脱浮躁氛围的影响。教育浮躁了,教育出的孩子自然也是浮躁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时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比于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现在提出的语文素养涵盖面更大,既包括技能性的要求,也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希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要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厍.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具有相当强大的育人功能。《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语文学习,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养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 (一)语文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从教材选文看,应该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含本民族和世界上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广开社会教育资源,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库.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如何?有哪些亮点?有哪些质疑?笔者根据所获信息、资料,作如下概述。语文课程改革拉开帷幕语文教育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区的实施,我国语文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已见端倪。语文教育在重视基础工具性的同时,对人文性予以更多的关注。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立场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二、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教师由传授者…  相似文献   

16.
芦萍 《学周刊C版》2023,(34):2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先贤的智慧以及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中职语文课程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必须以语文教学为主阵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原则,立足语文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探索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路径和手段,以期培育学生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7.
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人们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国外的母语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学好母语与进修外语的关系。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经典阅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她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也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源头活水。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哺育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时代赋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泉良 《教育导刊》2007,(11):26-29
教育自身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的语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因此,要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除了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自身的文化内涵之外,必须致力于与语文课程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确立具体实施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还指出:"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确,有丰富语文积累的学生往往语文素养就高、语文成绩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