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詹·格·巴拉德在《太阳帝国》中塑造了沉默的中国人形象,他对战争阴霾下的上海的描写,是为了借对"他者"的否定和批判肯定自身。巴拉德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采取了意识形态化的策略,在他建构的中国形象背后,则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困惑,还有隐蔽的帝国主义思想和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3.
巴拉德是英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其作品风格鲜明。作为巴拉德的经典短篇小说,《终端沙滩》是他早期表征二战心理创伤的书写之一,勾绘出了一幅战后人类的创伤图景。小说以超现实主义书写呈现创伤主题,其中的碎片式叙事结构和多重叙事视角、景观意象、时空交错的非线性描述等叙事策略勾勒出一幅超现实主义图像。从超现实主义书写的角度探究小说中的创伤主题,拓宽了主人公特拉文创伤经历的意义和效果,映射出战争对作为个体的特拉文和全人类造成的创伤,表征了巴拉德对二战后人类创伤心理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中的太阳意象绵密奇崛,多采丰盈,寓意苍凉邃远.其叙事功能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描述性功能.指太阳意象仅作为单纯的自然现象的环境描写出现,为作品提供时间背景,创造氛围;其二是隐喻性功能.指太阳意象既是温暖、正义、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又是挣扎在“生死场”上底层民众艰难生存图景的外显,更是暴戾社会男权专制的写照.透过太阳意象,萧红展示了小说创设的情境氛围,更突显出她对民众疾苦的凝视和同情、对男权专制强有力的痛斥和鞭挞.  相似文献   

5.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采用同故事自身叙述的手法,揭示了帝国野蛮与残暴的本质,引发了读者对文明与野蛮的深刻反思,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小镇行政长官对"帝国文明行为"的不敢苟同到最后公开的反抗可以体验到库切在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时对人物主题功能的技巧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小镇行政长官的人物建构入手,解读其在小说主题建构中所起的主题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聚焦康拉德的有关马来叙事《阿尔迈耶的愚蠢》和《吉姆姥爷》两部小说,借助后殖民理论,对叙事成分、视角、语言和呈现方式进行评析,揭示康拉德作品的潜在殖民意识,指出这种殖民意识是根植于其所推崇的欧洲传统与作品对帝国形象所起的特殊作用,再现康拉德东方叙事与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中的东西方关系.  相似文献   

7.
傻子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类特殊形象,他们以其鲜明的特点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人物画廊里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在中国现代以来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形态各异、鲜活灵动的傻子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傻子形象有何特点、为何成为许多小说家不约而同的关注焦点、傻子在小说中有何独特作用,本文拟就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9.
18世纪英国旅行探险题材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大众欢迎。这些作品在介绍海外奇闻异事和冒险经历的同时,也将空间的想象拓展到世界各地。笛福的小说《辛格顿船长》在切换的广阔叙事空间里再现了不同地域空间中与英帝国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特征。小说对叙事空间的理解和解释赋予想象中的地理空间以民族和地区意义,从而形成对帝国海外殖民扩张有利的空间关系,实现了帝国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D.H.劳伦斯的小说通过最常见的题材,巧妙地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结合起来,并借颜色、味道等形象载体体现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象征意味。以劳伦斯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叙事模式的考察和分析,阐述劳伦斯小说《菊馨》中蒙太奇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说《伤逝》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和不同诠释,主要缘于小说主题的含混与鲁迅对"涓生"态度的含混。事实上,这是一篇关于启蒙知识分子成长的小说。鲁迅通过对一个爱情故事的展示,整合了他一直思考的三个主题——启蒙之初的狂喜与浪漫、面对"铁屋子"式的现实困境的"失态",以及放下重负、坚持行动抗争的出路。在经历了"五四"的狂喜、日常生活和死亡的洗礼之后,忘记"原罪"在虚空之中上路的涓生,正是"过客"的前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伤逝》中鲁迅的思考脉络进行了追溯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金学”研究成果斐然,然而其小说版本却一直模糊不清。由于金庸小说版本众多,情况复杂,需要仔细梳理辨析。金庸小说的旧版分为正版与盗版两大类,正版又分为旧版连载版和旧版书本版。旧版书本版分为“三育”系统和“邝拾记”系统。盗版则比较混乱,所盗不仅含“旧版连载版”和“旧版书本版”,甚至永明出版社同时盗取两个版本的内容。为打击盗版,“邝拾记”又推出了普及本和单行本(合订本),此外,出于利益考虑,“邝拾记”也出版过盗版书。由于盗版猖獗,在进行金庸小说研究时,旧版连载版与时人记述应是最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小说《重返巴比伦》所蕴含的《圣经》"再生神话"这一原型及"U"型叙事结构进行剖析,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揭示了小说的精巧构思、寓言式的笔调以及作者自身经历在小说构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家韩少功的个人体验提供了一个"返魅"的范例,他的跨文体作品《山南水北》描述了真实世界中一个不可思议的自然生态圈。韩少功不再以"从人到自然"的思维向度审视世界,他投身于山水之间,去静心体察自然的神力,从而能够心存诚恳、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发现"上帝"的在场,找到人生的落脚点。文章认为,自然的"魅性"从来就未曾消失,真正消失的是人感受自然、与自然相处的能力。真正迷失的不是自然的神力,而是人类的本心,是现代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这一点的标志性事物是现代都市。生态批评应该抛弃掉"人类中心还是自然中心"无休止的争论,开启政治性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16.
《一片土》是师陀小说思想与艺术形式转型的标志。与其北京时期作品那种明显的左翼倾向和完整纯粹的小说形式不同,《一片土》以寓言的形式表现了特定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标志着作者“北京”寻梦生涯的结束,也预示了其灵魂进入徘徊状态,开始自觉扣问知识者的精神困境。以此为界,师陀小说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注重完整纯粹的小说形式转向抒情化、散文化、非小说化。也因此《一片土》成为思想和艺术都趋于成熟的《果园城记》的先导性作品。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前十年,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军事反恐,重心在中东。但是"反恐战争"的目标并未实现,伊斯兰世界更为极端的势力却乘机崛起。同时美国经济依旧疲软,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力"也在下降。同期的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带动下却高速发展,使得二战后形成的亚太格局发生"失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重点是"制衡"中国。这是冷战后美国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国际政治环境和发展。美国的战略调整激化了该地区固有的矛盾,离散了区域合作,也使竞争与依赖并存的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本文试图通过探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及动因,分析"再平衡"战略布局及其局限,评估"再平衡"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优秀女作家波特的短篇小说《偷窃》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人称代词、定冠词、隐喻、象似性等几个角度对小说的文体风格、主题意义及语篇连贯进行认知文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英国现代主义时期颇有争议的作家D.H.劳伦斯的综述,国内主要对其全部作品作了20年的评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见到对其“最好”、“最严肃”、“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虹》的研究综述,鉴于此,论文从历史的纬度对劳伦斯《虹》的50年(1955—2009)研究进行回顾与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