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傅魁文 《新闻界》2002,(4):55-56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须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是千百年来诗(词)话写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王国维在决意从事哲学以后,长期探索中西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的厚积薄发之作,其语言之精练、蕴蓄之深厚、持论之警辟,无不显示作者“不胜古人,不足与古人并”的气度,不愧为中国古典文论最后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人间…  相似文献   

2.
去年3月11日文汇报《中国文化之谜》一栏里,刊登了《王维国为何自沉昆明湖?》。文章介绍了各家关于王国维死因的阐述,写得很好。可是,文中插图展现的王国维,却是短发微浮,领带轻飘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形象。看后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懂得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王国维这位清朝遗老,对时局  相似文献   

3.
去年3月11日文汇报《中国文化之谜》一栏里,刊登了《王维国为何自沉昆明湖?》。文章介绍了各家关于王国维死因的阐述,写得很好。可是,文中插图展现的王国维,却是短发微浮,领带轻飘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形象。看后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4.
平保兴 《中国索引》2010,8(1):58-60
本文认为,“索引”一词最先由王国维先生从英文传入我国,出现于1910年5月9日《学部官报》第一百十九期,早于林语堂从日文引入的“索引”。王国维不仅是西方索引的传播者,而且是索引的编制者,在二十世纪中国索引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叔同作为在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一代艺术大师,一代艺术教育名家,他的遁世,曾经引起了一片哗然。即使在今天,很多的研究者还将他的出家与王国维的自沉昆明湖、周作人的附逆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三大谜。  相似文献   

6.
通检《人间词话》手稿,并与王国维相关著述比勘,可以发现:《人间词话》手稿26则与撰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的《人间词乙稿序》相关内容同,51则直接提到《人间词乙稿》;92则源出分撰于光绪戊中年(1908)仲夏及次月万寿节(六月二十六日)的《明刻尊前集残本跋》,93则是对《词录》(光绪戊中秋七月撰)之《尊前集》叙录“《古今词话》乃宋人书,非国朝沈雄所纂者也”一句武断结论的修改与补证;89、90则与撰写于光绪戊申年八月后的《戏曲考源》存在渊源关系.考虑到《人间词话》手稿是王国维对此前读词、评词及校词的一次系统性理论总结,整体写作时间不会持续太长,再综合上述内证,其具体写作时间当在1908年秋季,脱稿时间则当迟至是年的九、十月间,比较接近《国粹学报》初刊本时间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李清照不予置评,颇令后人不解。《人间词话》论及词学问题广泛,涉及词人众多,而鉴于李清照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无论或褒或贬,似乎都应该被纳入《人间词话》加以评论。李清照之被王国维忽略,其间应有值得探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要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温飞卿,即温庭筠;韦端已,即韦庄;李重光即李后主,李煜。这三位唐、五代名词人,在诗词上颇有成就、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于艺术创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这种说法,有利于我们理解杂文的情趣。王国维说: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勘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0.
有清二百七十年间,号称词学中兴,词作数量远超前代;以质量而论,则难抗衡前贤。只是词学的理论批评──具体地说,词话的创作,却绝非古人所能范围,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人的词话,晚出愈精。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语》尤为知名,称为清末三大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将外来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即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新方法带入到中国词学,倡导境界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经久不息的讨论与探讨,促成《人间词话》成为一门显学,一个焦点,为之笔注,为之论述,屡见不一,…  相似文献   

11.
夏丽  杨昌霞 《兰台世界》2015,(1):118-119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一书中的《灵魂三变》和《小人之德》,是1904年王国维以文言文的形式,对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著中的两章进行了翻译。由此,中国知识界开始了翻译尼采著作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1918年11月10日清晨,梁济自沉于北京城北净业湖(积水潭)。此事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过一阵波澜,陶孟和、陈独秀、胡适均有所评议,延至五四之后,徐志摩、陶孟和、左舜生等人续有讨论,后世学者对之也颇有阐发。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张謇相似,1902年前已经在介绍西方近代教育和心理学、伦理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至二十九年十二月,王国维应张謇之邀,担任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教师,成为张謇创办通州师范的重要助手,参与了审订管理章程、审查教习讲义等开校事宜.任职通州师范期间,王国维成了一名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近读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深为先生在填词、评词和词学研究方面的高深造诣而敬羡不已.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认为,索引一词,抄自日本。本文指出,索引一词,我国古已有之。严复、王国维从英文Index译为索引,在中国现代索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索引这一术语,应当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新闻出版交流》2000,(4):28-29
1927年 ,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政治风云突变的年份。而对于王国维来说 ,这一年同样也不寻常 ,因为正处于壮年的王国维将他生命历程的终点定格在了这一年的风风雨雨中。1927年的6月2日 ,王国维像往常一样 ,吃完早饭便去了研究院。到校后 ,他先记起自己忘了把学生们的成绩册带到办公室 ,于是就让研究院的工友去家中取。此后他遇到研究院办公室秘书侯厚培 ,便与侯聊起下学期招生安排的话题 ,他谈了许多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过了许久才与侯分手。临别时 ,王国维向侯厚培提出借三元大洋 ,但侯正好未带现洋 ,只能借给他纸币。王国维拿了钱…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列车与西方文化碰撞之后,出现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汇、转弯、接轨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造就了一批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文人学者。其中,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年)便是一位时空立交桥式的文化伟人。 王国维自幼苦修中国旧学,经、史、子、集之外,兼及诗词、小说和戏曲,底学厚博。1898年,一个偶然机遇使他到上海维新派办的时务报馆“任书记、校雠之役”,同时又在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兼习日文和英文。不久赴日留学,接触西方哲学、科学、美学、文  相似文献   

18.
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这并非溢美之词。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他平生学无专师,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却能自辟户牖,勤奋钻研,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里程碑。梁启超赞他"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  相似文献   

19.
杨彩芬 《今传媒》2013,(5):139-140
王国维作为"国学大师"、"学术大家"、"新史学开山"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研究资料更是浩如烟海,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建树颇丰的编辑大家。王国维一生虽然短暂但成就斐然,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和卓越的学术研究中,编辑事业与之相伴相随。王国维一生与编辑事业结下不解之缘,通过自己丰富的编辑实践,显示出深邃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人生之苦痛在于有欲,苦痛之解脱在于破欲,破欲的途径在王国维的生命美学中又有着宗教的与文艺的、优美的与壮美的性质之别。不同的解脱方式有不同的美学意境,也有着不同的美学和伦理上的困惑。王国维以《红楼梦评论》为例,剖析人生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之道,反讽中国文化生生不已的生命体验形式,兼具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道家精粹,为中国生命美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