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正>大凡有成就的学者,都得益于书目的指导。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陈垣教授十三岁读《书目答问》。后来他在给学生谈他的读书治学经验时还谈到《书目答问》,说:“我一看,觉得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余嘉锡先生作学问也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他指导他的学生来新夏以《书目答问补正》作为目录学的入门读物。曾国藩读书也非常讲究择书。他在《圣哲画像记》中说:“书籍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历史和事实证明,利用书目选择阅读是最便利、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2.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判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遥六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  相似文献   

3.
作家出版社去年出版的《我们怎样学语文》一书很值得一读。该书收入的72篇文章,都是国内知名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撰写的。这些谈语文学习经验的文章启示我们,要写好作文,必须重视课外阅读,一定要在课外多读些书。如新华总社前任副社长李普说:“我一辈子除了耍耍笔杆子,百无一能。而且所以还能做做这件事,全靠课外看书。”他说上好语文课虽然也重要,但他“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恐怕不很多。”著名古代文学理论专家王运熙也说:“多读作品”是他学好语文、学会写作文的主要经验。而且对他们的两个孩子他也是“让他们在课外多读多看各类作…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写道:“真的,有些书是要白天读的,有些书只能晚上读。”《做最好的自己》属于后者。
  怎样才算成功?相信这是每一个人都问了自己和他人无数遍的问题。李开复博士给出了答案。他说,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要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怎样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评判对方、研究对方,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5.
<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负责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论断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寻求知识  相似文献   

6.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的作文《读〈曹刿论战〉》是他自己写的,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谢冰莹四岁识字,两个月后居然背出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全部女弟子的诗。洪业少年时,就能背诵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诗和三十余篇杜甫文,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全凭记忆所储存,不用再去查找杜甫诗文集了。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立志要成为大作家的年轻人几经周折来到了美国纽约的《大家》杂志编辑部。编辑部的头儿是一位满头白发,打着蝴蝶领结的老者,他那认真看稿的姿态似乎让人感到他浑身上下洋溢着学者的睿智。年轻人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好老师,因为传记书里都说许多大作家成名之前,都曾得到一个或好几个名编辑的扶助。  相似文献   

8.
务实人生     
杨海亮 《教学随笔》2013,(11):15-15,29
①上周末的傍晚,和小区里的一位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已是古稀之年,退休前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在谈及自己的过去时,老先生说:“我这辈子是和书一起过来的,读书、买书、写书,教了几十年的书。”言谈间,没有一丝遗憾,却有十分满足。想必,对他而言,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9.
闲中读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见其中披露了钱钟书于1980年初春写给黄裳的一封信。信中有“弟老而无成,壮已多悔,于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讳莫如深”云云,是就其“少作”而谈的。又查《〈围城〉日译本序》见钱老先生更其明确地把《围城》一书,“只看成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遂大觉有趣。还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对《围城》的“不很满意”,这就让我开始不停地琢磨一个问题:钱钟书之不满意《围城》,究竟是因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回答,无一遗漏。谢冰莹4岁识字,两个月后  相似文献   

11.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老先生曾经说过:“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更是读不尽源源不断出版印制的书。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不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  相似文献   

15.
我同张中行先生相识,始于 1992年。当时我到北京修改教材书稿,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大院里经常看到一位颇具学者风范的老者。我问出版社的一位朋友:这位是谁 ?回答说:“你不认识啊 ?这就是张中行 !我们都叫他‘行公’。”我感到惊喜——哦,这就是张中行 !我对张老久存崇敬之情,当时正在读他的新作《诗词读写丛话》,书前有人教社张厚感先生写的序文,读后更加深了我对行公人品和学识的了解,因此很想向他当面请教,但每次相遇总见他行色匆匆,始终没好意思开口。那年秋季的一天,经朋友引见,在张先生的办公室有过短时间的交谈,张老以刚…  相似文献   

16.
孙犁爱书     
孙犁是一位爱书人。孙犁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其实,这番话形容孙犁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孙犁确实是一位特殊的、对书籍极注情感的爱书人、藏书家。这是我读了《孙犁书话》、《书衣文  相似文献   

17.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说谎     
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明]江盈科《雪涛谐史》【解说】武陵这个地方有一个街头小混混,很擅长说谎。偶然在街市上遇到一个老者。这老先生也是久闻其名,就说:一早就听说你擅长说谎,给我说个试试?”这个说谎少年说:一刚听说大家把东湖的水放干了,都在忙着抓王八。我也急着去呢,没工夫跟你瞎聊。一老者一听,也急忙赶到东湖,湖水浩渺如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第2期《修辞学习》所载《念白字和“飞白”》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中国民间笑话选》里就记载了两则笑话。一则叫《读白字》,说的是有个不用功的青年爱念白字。有一天,他正读古代长篇小说《水浒》,正巧有个朋友来看他。朋友问:“你在看什么书啊?”回答说:《木许》。朋友非常奇怪,说:“天下书这么多,‘木许’这本书,  相似文献   

20.
雨石老先生总能从《论语》中读出自己新的见解与体会——这样的读书法是不是也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呢?“将书越读越厚”,需要你自己的日积月累与勤思多想。也许,老先生针对《论语》中的“乐”与“小人”所作的解读你未必认同;也许,这其中你认为还有值得商榷与探讨的地方,但,这种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读书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