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务实人生     
<正>①上周末的傍晚,和小区里的一位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已是古稀之年,退休前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在谈及自己的过去时,老先生说:"我这辈子是和书一起过来的,读书、买书、写书,教了几十年的书。"言谈间,没有一丝遗憾,却有十分满足。想必,对他而言,与书为伴,其乐无穷。②不过,我又想到的是,和老先生一样,一生只演一个角色的,其实大有人在。有的人当了一辈子农民,有的人当了一辈子司机,有的人当了一辈子纺织工,有的人当了一辈子邮递员……他们,也许是渺小的,却都是务实的。哪  相似文献   

2.
顾随《诗词讲记》乃当年顾老先生上课讲诗词的笔记整理,分总论、分论和具体说作家作品。内容较为零散,老先生深厚的学识功力却展现无遗。顾老先生书中旁征博引、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且有个人的主观态度与见解。其中顾老先生一再赞同曹操、陶渊明和杜甫三位,对他们三位的引用评论也是最多的。本文将结合顾老先生的观点对陶杜二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老先生曾经说过:“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更是读不尽源源不断出版印制的书。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不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  相似文献   

4.
书读完了?     
莫斯 《成才之路》2011,(7):25-25
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书名很狂的书:《书读完了》,作者是高级读书人金克木老先生。我很是纳闷,一生以读书为乐为业的大书生金老爷子为何出此狂言甲翻开这本多谈读书的文集,开篇,金老先生就讲了他同感很深的传闻:历史学家陈寅恪年青时曾去拜访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们普遍认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近来无意中拜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大作《孩子》,书中的一则事例很是引人深思、反省。书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6.
<正>我第一次和锺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锺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那是周振甫老师写的《立方的懂》。文章是讲怎样学习古文的。作者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怎样读书,张老先生说他开始读书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方的懂"。他说读书关键是要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只是记住了一些生字和句子,那只是"点线的懂"。  相似文献   

8.
好书     
<正>朱光潜老先生曾经说过:"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更是读不尽源源不断出版印制的书。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不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现如今已然是一个难题。青年少年时期是读书的黄金时机,一生良好的读  相似文献   

9.
第一课时   师:大家先把书翻到第24页,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的这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朱光潜老先生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这篇文章是老先生上世纪40年代专为中学生写的.(师选读)……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笑称自己是“四朝元老”的他历经风风雨雨已从容走过整整一个世纪。这是一位在经济学、语言学领域都颇有建树的老人,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称他为“周百科”,女作家方方读他的《语文闲谈》后感叹说读他的书既长见识又好玩儿,我们总编王晨老师说他在96岁时出版《比较文字学初探》一书,数十万字的电子文字稿都是他自己使用计算机录入和整理的。百岁老者的长寿已令人慨叹那份生命的神奇,百岁老者再兼睿智博学岂不更让人心向往之?因为这些,一直想去拜访这位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老先生,由于不知道周老先生家里的电话,在没有…  相似文献   

11.
漫话泡书     
如果硬是要赶时髦,将"读书"这个传统的词汇也冠上"泡"——这个新鲜的时尚字眼,那么,我也算是泡书一族中的钟情一员了。论"泡龄"算来近二十载。这样就构成了别人的一个提问:泡书是什么?或者说,如那个老先生问少年周恩来的一样:为什么读书?先以为是一种爱好,又以为是一种荣光,再以为是一种信仰,再后来我更相信:泡书是一种命运——命运注定你离不开书,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拜读了吕型伟老先生的自传体著作《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一书,感慨颇多。吕老在书中以53个故事片断讲述了他一生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的教育历程,展现了一位  相似文献   

13.
萨苏 《教书育人》2009,(5):77-80
未必是多大的事儿。都是些名人轶事.甚至有些带点儿八卦色彩。 有位老先生和我说起,他把所有的书都卖了.以前的事情。准备都忘记。  相似文献   

14.
毛笔手抄字细如蚁,内容密密麻麻,每本书不及巴掌大。前不久,市区涂门街杨选民老先生向媒体展示了一组家藏微书。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们普遍认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近来无意中拜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大作《孩子》,书中的一则事例很是引人深思、反省。书中这样写道:一对夫妇领着他们的孩子去逛商店,在商店里,孩子看上了商  相似文献   

16.
从媒体上看到国学大师张中行老先生仙逝的消息,不禁心中怅然。原以为老先生会创造学问和生命的双重奇迹,谁料仅两年之差,未能为北大校史再添一位期颐寿星,令人遗憾。我与张老并不相识,也未有通信之雅,仅是他的一个读者而已,之所以要写一点文字以寄托哀思,一是出于对他学识人品的敬仰;二是受教益良多,借此表示真诚的谢意。回想我与张老著作的结缘,是从《负暄琐话》开始的。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正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且苦于参考资料不多。陆续看到《琐话》和《续话》,读后惊喜万分,因为老先生在书中记北大旧人旧事,尤其是“五四”前后的…  相似文献   

1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象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不顾高龄,数度在台湾搜集和订正资料,并委托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杨位平等编辑、出版《中国台北大专院校简介》一书。石老先生在前言中指出:高等教育“是反映所有国家、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发  相似文献   

19.
壶碎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房间里四面都是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  相似文献   

20.
偶说莲藕     
陈华艺 《语文新圃》2009,(11):11-11
周敦颐有一篇收入初中语文书的短文叫《爱莲说》,说莲“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使莲与寒梅、翠竹一般,成了高风亮节的象征,为万世所唱。其实i他老先生所颂扬的当仅仅只是莲花,对于莲藕则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