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是曲折的。邓小平同志的“南巡”,唤起人们思想上的解放;党的14大又赋予广东省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亟需切实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步伐。当前,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对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采取推进国际化、现代化的方针,力争尽快与国际“接轨”;对粤东、西两翼,加快发展速度,侧重重工业布点,使全省轻型经济结构变成轻重并举的经济结构,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对粤北山区,通过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积累和引进资金,努力将  相似文献   
2.
编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订教育改革方案,这是整顿、治理教育环境,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遵循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在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下,广东正在开展制订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及改革方案工作。本文就制订广东教育发展规划及改革方案的实践和探索,力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将教育置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大系统之中,用系统的观点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上,对如何编制地区中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实现这个“转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对人才规格和培养层次的要求,建立与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从该地区经济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入手,探讨如何建立适应该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西江大学创办于1985年11月,经过8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设有师范部、10个系、26个专业和夜大学的省市共管的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在校职工565名,专任教师240人,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2600名(其中非师范生916人),各类培训班学生1200名。几年来,西江大学依靠各级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坚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1997年和1999年,我国将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广东、香港、澳门这三个地区建立有机联系,特别在高等教育方面。港澳两地协作仿效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粤港澳之间建立一个长期的高等教育的联系和协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开阔学术视野,对各自的教育和科研势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制订和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总格局中,如何充分考虑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吸取有益的成份,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的问题。二、粤港澳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协作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建立新的高教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联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深化高教体制改革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教育结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构成状态,主要包括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结构等方面。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要使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则;而教育结构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在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的崛起给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材料和论据虽然来自局部地区,但这种现象对所有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区乃至内地某些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地区都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综观当代国际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并从我国国情出发,特别是总结近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遵循教育规律,颇需对教育发展战略进行反思与研究,以促进高教事业稳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本文试从广东高教发展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的要求出发,提出区域高教发展战略的构想。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广东实施向两端倾斜的高教发展战略广东省高教厅高桂彪自1978年以来,广东率先以市场为取向发展经济,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全省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整体上已进入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形成城市“包围”农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