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浒传》中拟亲属称谓文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亲属称谓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人称指示功能,还能鲜明地体现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特征和人的精神风貌。《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其中最典型的拟亲属称谓就是“哥哥”一词,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宗法社会的特征和北宋特定历史时期的市民俗文化风貌,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和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东西方两大著名史诗,是人类文明早期的思想结晶,其中蕴含了文明初期人类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早期人类无法解释生死和自然现象,因此,他们运用想象来解释这些现象,比如用风神、雷电神等来解释自然现象。至于生死,东西方早期人类都在不断问一个问题:我们死后会怎样?由此,东西方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而东方的《吉尔伽美什》和西方的《荷马史诗》中的生死观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3.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赛马称王”是格萨尔从少年觉如走向岭国王位的重要篇章,是史诗中深受群众热爱与展演的内容之一,赛马这项竞技运动也在历史的发展中成为藏族人民节庆、山神祭祀仪式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传统民间体育运动得到体育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试图通过对“赛马称王”这一史诗片段的人类学分析,指出赛马这种方式是岭·格萨尔王展现巫术力量构建新秩序的必经过程,回应藏学家石泰安对格萨尔王与赛马做出的分析判断,进一步强调这一研究对我们认识与祭祀相结合的赛马,以及广泛开展的以格萨尔王为主题的赛马会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格萨尔》中的伦理思想与格萨尔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 ,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这一点 ,在英雄史诗《格萨尔》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印证。这部史诗不仅描绘了一种在当时情况下高不可及的社会理想范型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藏族人民热爱并追求美好生活的道德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5.
《草原新传奇》,是赵燕翼六十年代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那些作品.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的动人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园地增添了光彩.赵燕翼的那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草原牧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在他的作品里,既没有超凡脱俗的人物,也没有口吐豪言壮语的英雄,而都是普普通通的牧民.作者却从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劳动中,深入发掘蕴藏在他们心灵里的美好感情,以及纯洁高尚的思想情操,从而塑造出了不少个性鲜明、生动感人、亲切可爱的形象.出现在赵燕翼作品中的老牧人形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小说《三头牦牛的下落》,通  相似文献   

6.
《圣经》(The Bible)是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集中反映,《圣经》中的一些语言已经渗透到英语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了解这些语言,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正像不研究佛学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不读《圣经》也就无法解读西方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欲通过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两部经典作品《浮云》和《心》,来透视日本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堂兄妹婚,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翻译的《死魂灵》,是果戈里的代表作。这部巨著以其卓越的现实主义成就,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它既定的位置。研究它在形象塑造、艺术技巧等方面的现实主义成就,对我们的文艺创作肯定是有益的。一果戈里《死魂灵》中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首先在于它深刻地解剖和分析了当时封建农奴制度社会里“生活的主人”,从而刻划了地主阶级中不同的典型人物,描写了这些人物生动、独特的艺术个性,反映了沙俄社会现实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奇特内容带给广大读者全新的文化感受。汉族作家写的藏地小说是藏族文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文章以杨志军的新小说《西藏的战争》为探讨模本,从藏地小说的人物形象、虚实、时空观念、叙述角度以及精神文化层面,分析藏地小说的独特美学价值,揭示汉族作家对藏地文化的向往和推崇,为我们展现了藏族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早期共产党人以《中国青年》为基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学的理论主张。早期的共产党人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揭示现实的工具,文学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内容,反映革命的事业,体现革命的情感。他们的主张开启了“革命文学”的先河,播下了最初的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诗经·采薇》之所以成为305篇中的名篇之一,是因为它采取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反映生活,其手法主要有:它采用了四言句式和民歌重章叠唱语言形式,音节和谐,达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它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国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者的构思,表现了作者对于腐朽的社会的抨击,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在两部作品中,通过对理想国的渲染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深沉思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以及朴素的批判精神。本文试对两部作品中理想国的比较,来表现作者创作的差异以及文学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封神演义》和《荷马史诗》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对待女人的态度和君臣关系、对神的塑造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中西方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观念文化,它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主导。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它能启发人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它反映着文化的方方面面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的一种媒介。本文从《当幸福来敲门》与《男孩都想有辆车》两部电影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中,对中西方观念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对异国文化求同存异,消除障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本文通过例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索第二代华裔对于中国民间习俗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如何成为凸显华裔作家双重身份的关键。汤亭亭使美国社会涌现了一股"花木兰"热,美国读者更加注重研读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启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于丹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解读《论语》,其特点是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论语》中的大道理,并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于丹的解读方式推动了《论语》的大众化与时代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作家吴宝星《如果梦太远》中的主人公光蒙具有"反英雄"的特性。他的形象具有多重性,他是一个颠覆文化、背离社会的反传统形象,他具有行为荒谬、内心分裂的矛盾形象,同时也是一个保持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独立形象。这种特性的形成与战后新加坡社会的巨变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数。《弃老》和《楢山节考》便是两部以弃老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了母亲形象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析,通过对小说的背景、母亲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分析,主要探讨两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异同。相比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主人公都是独立刚强的日本女性,《楢山节考》中刻画了一位慈爱而无私母亲形象,为家庭大局考虑选择了上山。在相比之下,《弃老》中的母亲的选择是一种厌世观的体现,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由我国上古先民的迷信占卜巫术逐步演变形成的,至夏代为《连山易》,到商代为《归藏易》。之所以称为《易》,是由于源于易水,易水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周易》的许多《卦爻辞》与易水流域的社会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是易水人文物像的综合反映,是夏商及以前时期易水先民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就《诗经》中有关歌颂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奋起反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诗章进行了有重点的论述。《载驰》中的许穆夫人的形象,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在文艺形象的长廊中,一个创造时间最早、展示时间最长的女爱国者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是我国两千多年来文艺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本文所提及的一些篇章,均可谓是《诗经》中爱国主义诗章的优秀代表,确系中国文学史上爱国主义诗歌的开篇和源头,影响是深远的,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