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同学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水的浮力”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儿童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 师:(将带小钩的形状大小一样的小铁块、小胶块、塑料块、小木块依次放入水槽中的水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生:塑料块和小木块浮在水上,胶木块和小铁块沉到水底了。 师:有的沉,有的浮。(沉思状)这种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的科学课,内容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之前,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块、泡沫、塑料、铁块等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学生马上你争我抢起来,有的抢木块,有的抢泡沫,有的……  相似文献   

4.
1、悬念导入法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切的心理特点,上新课前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把学生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的浮力》,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放到装有水的水槽里,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这种探索情绪和心理状态中,开始诱导学生研…  相似文献   

5.
游戏1:让石头浮起来目的:寻找让小石头浮起来的方法。材料:小石头、泡沫、木块、皮球、海绵、塑料板、皮筋、水、大盆。玩法:1.将小石头放入大盆里的水中。2.幼儿自由探索使小石头浮起来的办法。比如将石头放在泡沫、海绵等材料上,或用皮筋将小石头栓在皮球上等。游戏2:带着石头沉和浮目的:寻找让瓶子带着石头浮起来、沉下去的方法。材料:带塞子的小口瓶、皮筋、小石头、水、大盆。玩法:用皮筋将石头栓在瓶子上,让幼儿探索如何使瓶子带着石头沉下去、浮起来:瓶子里灌满水,瓶子就带着石头沉下去;倒掉瓶子里的水,瓶子便带着石头浮起来。游戏3:…  相似文献   

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由四项活动组成: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怎样选择材料至重要。下面根据教师的执教实例,谈材料选择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些相关的思考。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出示一木块)这是木块,我它放到水里,你们猜是沉还是浮?生:浮。师:(演示)猜对了,(出示弹珠)这个呢?生:沉。师:(演示)也猜对了,(出示瓶…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然后问:"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学生答:"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一个小铁钉放到天平上称,泡沫块重,铁钉轻.让学生放入水中,看到泡沫浮、铁钉沉.学生自己把刚得出的结论否定了,由此设下悬念:到底什么样的物体沉?什么样的物体浮呢?这样就把学生内在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便主动设计起实验进行研究,也就是进入了新课学习.因此,调动学生好奇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要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信任学生,启发学生目已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不信任学生,样样包办代替,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位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了橡皮泥、玻璃球、小石头、小铁圈、小木块,海绵、乒乓球、瓶盖和一盆水,让学生把这些东西放到水盆里,看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说出有几种情况。经过一阵摆弄,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三种情况:沉底、浮起、沉到一定深度。教师又提出:如何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如何使浮在水面上  相似文献   

10.
我的发现     
星期二下午,又到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王老师拿来了两根红红的萝卜,一根大的,一根小的。王老师问我们萝卜放入水中会怎样,沉还是浮?有的同学说会浮,有的说会沉,还有的说大的沉,小的浮。王老师神秘地一笑:“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我们动手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大的胡萝卜浮起来。小的沉  相似文献   

11.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已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其中由某些经验形成的认识往往有一定的错误和片面性,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起着严重干扰作用.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误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即使学完阿基米德定律后,若问学生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哪个大?仍有学生回答是木块受到的浮力大,理由是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则沉在水底.……  相似文献   

12.
我教《沉与浮》一课,由于备课时按主观想法设计教学、发生了令人难堪的情形。 设计教案时,看到教材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要求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弄清楚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我一边不太在意地准备着实验器材,一边想:木块、兵乓球、铅笔、石块、橡皮还有铁钉,这些东西谁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呢?做实验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  相似文献   

13.
<正>我常拿两道测试题考学生:一是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的沉浮问题。若从一个苹果上切下一块来投到一杯清水中,结果是沉还是浮?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视苹果块的大小而定,其潜台词是块大的会沉,块小的会浮,投入一个苹果则当然是沉。二是钢丝球点燃前后质量的变化(钢丝绒毛燃烧后质量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说质量变轻了,有的学生说质量不变,很少有学生回答质量变重了。到小学调研时,我常会拿这样一道数学题问小学生:每辆公共汽车能装载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31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液面上升、下降或不变的问题,同学们感到比较棘手.举例如下:例1一块浮在水面上的木块上放着一块石头,如图1所示.当石头落入水底以后,水面位置将会().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分析石块放在木块上,木块仍漂浮,则木块和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们的重力.设木块的重力为G,,石块的重力为G。,石块未落入水底前,木块和石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O,则:当石块落入水中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一G;/(usg),沉入水底的石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一G。/(P。g),两者排水体积为:N+n一GI/…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16.
浮石的秘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的石头:雨花石、宝石、鹅卵石……它们都是沉在水底下。但是,我却看见了一种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石头——浮石。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大家说说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会沉。生:两个都会浮。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  相似文献   

18.
浮石的秘密     
李逸凡 《科学课》2010,(1):62-63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的石头:雨花石、宝石、鹅卵石……它们都是沉在水底下。但是,我却看见了一种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石头——浮石。  相似文献   

19.
为 什 么“ 我 ”要 讲 个 不停 ? 李 老 师 是 一 位 教 学 经 验 丰 富 的教 师 ,正 在 给孩 子 们 上科 学 课 。当 讨论“ 物 体 的 沉 浮 和 它 的 大 小 、轻 重 有关 吗?物体 的沉浮 和它的 体积大 小有关吗 ?”等 问题时 ,学生的 发言一 不小心就 被他打 断了 。他急不 可待地 通过实验 来证 明:“相 同 大小 的物 体,轻 的容 易 浮 ,重 的 容 易 沉 ;轻 重 一 样 的 物体 ,大 的 容 易 浮 ,小 的 容 易 沉 ;体 积大、重 量轻 的物 体 容易 浮;体 积小 、重量 重的物 体容易 沉。”实 验之后 ,当他要求 学生再 讨 论时 ,学 生面 …  相似文献   

20.
谈谈我在《浮和沉》的教学中,怎样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观察思维实践中去了解客观事物,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首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在本课中就是沉浮现象。所用实验物体是小瓶,金属片,石块,木块,橡皮泥,铁环,铁钉,钥匙等物体,学生并不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