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个体道德发展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很多因素都对道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近20年来,西方道德教育心理学领域出现了道德认知与品格教育的争论,其哲学伦理学基础就是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之争。最近,西方道德心理学出现了多种整合的道德教育观,寻求把上述哲学范式的各个方面融合起来。对此,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种观点可以通过教授道德技能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对于第二种观点可以强调通过教学和环境的必要变化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需要,它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论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为此,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为出发点,分析德育时机的基本内涵和内在本质,从道德发展、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社会关系方面阐述德育时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205-206,165
人性问题是中国伦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存在很多分歧。而伦理学研究在道德上的善恶,与主体上的人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因此,新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在全面理解人性的基础上,从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式双向性几个方面加以改革,使学校德育得到更加人性化、完善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表现出相当的人性深度,它对生存的表现和道德的发掘都是具有力度的。它反映了深层的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某种内在张力。在这一方面,它具有“史诗”性。  相似文献   

6.
伦理规范与道德之辨——从“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伟霞 《考试周刊》2009,(12):237-239
伦理规范不同于道德。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伦理学领域内的规范与道德问题。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源于为获得利益的妥协,道德源于人对超越性的追求:规范的社会性与道德的个体性:规范的利己性和道德的利他性:规范的他律性与道德的自律性;规范的相对具体性和道德的普适性。规范与道德关系密切:规范的价值基础应基于道德;道德生活通常表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遵守。最后,规范是必要的,是应当遵守的;道德人生是一种可选择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叙事伦理学的角度看,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以其悲悯情怀"执着地品尝人生况味",把叙事的触角伸展到人物命运的内核,触摸到人物生命内层的脉动和心灵深处的战栗;以对人性最富敏感和深邃的理解力,表现了内在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展示了人性范畴内的生命内容,从而建构了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学道德--人性之美、生命叙事.  相似文献   

8.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9.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把文学伦理学方法引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将会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得到新的理解和结论。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来看潘金莲形象,通过了解作者的道德倾向以及潘金莲一系列行为的动机,分析潘金莲形象的悲剧意义,我们就能给潘金莲这个形象以符合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同情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同情的传递、感染,可以使情感在人类中产生共鸣.但对于同情的发生机制,直到休谟才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同情的发生有人性论的依据、认识论的基础,有自我的存在、人类身体结构和心灵结构的相似性及经验论方面的依据.虽然休谟没有彻底解决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但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人进行道德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角度.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建立在人类对其自身交往经验的反思与归结基础上的实践理性。从传统道德的发生机理看,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道德主体总是处于不断扩展之中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和人类理性的发展而日益泛化,然而道德的拓展与泛化是有限度的。当代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迫使人类必须抛弃对自然只是盲目征服的错误观点,建构新型的天人伦理关系。天人交往与人际交往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因此,新型天人伦理关系的实质不是人类道德的简单翻版,而是人类在开发与运用自然物过程中对自身的有限理性节制。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独到的见解,认为杜威在人性观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化的必要性;道德的可教性;德育的性质、目的与方法以及德育的教育标准。指出其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朱熹建构了自己的人性论和伦理学说,并且提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天理"、"人欲"思想。"天命之性"属于社会属性,"气质之性"既包括社会属性还包括自然属性;"人心"离不开"道心","道心"也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人心";"天理"和"人欲"根本对应,要以"天理"消除"人欲"。朱熹把"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虚构了作为绝对精神本体的"理"。朱熹的人伦哲学是当时农民的精神桎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彻底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思维框架,回归前理性的、前逻辑的、前概念的、前科学的古代自然观和建立在体悟的、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新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崇敬、感激、同情、关爱等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的伦理学,是一种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亲密相依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