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星 《新闻窗》2007,(4):100-100,107
我国的广播电台自20世纪20年代创办以来,就以传播快捷,受众广泛,感染力强,功能多样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但是近年来随着报纸、电视行业的壮大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广播也因此而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主持人的灵魂作用,让广播锁住更多人的耳朵,成了当今广播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广播媒体的新闻现场直播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这一新闻表现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进展。作为广播优化自身功能的重型武器,作为体现广播新闻特色的新型产品,广播现场直播,越来越受到记者、编辑、听众和专家的关注,做好现场直播的前期策划和即时运作,成为广播人经常要面对的工作。如何做好前期策划和即时运作,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张勇  任洁 《中国广播》2007,(8):68-70
广播作为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大众传媒方式,曾经风光无限。在21世纪的全新传播环境和媒介竞争中,作为地方新闻广播,如何在重围中走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南京电台新闻频率在维持和发扬广播新闻原有的特色与优势,以及运用传统广播新闻采、编、播手段的基础上,向网络“借力”,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媒介的产业管理与创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广播媒介接连受到电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冲击,而报纸.户外广告等广告载体的发展又让商业广播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锐减。不过,广播媒体并没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束手无策.通过充分拓展其媒介特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广播业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媒体行业中找到了新的位置,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5.
张晓婷 《青年记者》2007,(16):92-92
"脱口秀"节目通常主持人和来宾都不准备讲稿,而是靠现场随机应变。在美国,电视"脱口秀"是从广播"脱口秀"中走下来的,20世纪20年代广播节目和40年代电视节目主要对近期  相似文献   

6.
广播评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观点传递的形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但总体上是“口播报刊”。到20世纪80年代。广播评论进行“语体改造”——将报刊上的言论与广播中的谈话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此后“广播谈话”逐渐成长发育为广播评论的一种特殊样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广播引入中国后,人们就开始对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研究。90年来,广播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广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对一门学科的学术研究本身进行反思,既是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又是该学科必不可少的研究领域,同时这种反思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衡量该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暨南大学申启武教授和安治民共同完成的专著《中国广播研究90年》正是对中国广播学术研究进行反思的重要成果。该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邓涛 《新闻传播》2010,(3):10-11
一在全球新闻传播史上,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广播的黄金时代,由于技术和节目的大量革新,广播成为最流行的娱乐媒介,但至20世纪末,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中,广播的接触率和重要性指数甚至排在杂志之后,被"挤"出了三大传媒的位置。本世纪以来,我国广播业迎来了"第二春",中国广播重新崛起的背后,是和汽车、医药、互联网等的推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邓国超 《新闻窗》2013,(6):22-25
新媒体时代的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这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的纸媒,21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新的变化,2005年成为拐点,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逐年萎缩,全国大多数广播电视报走向衰落,入不敷出,陷入了困境。创新广播电视报经营,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报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代广播电视报经营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移动多媒体广播——给广播发展带来巨变的全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学刚 《中国广播》2006,(10):17-18
DAB 移动多媒体广播,是基于数字音频广播(DAB)传输平台.实现音频、视频和数据多媒体传输的数字广播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音频广播(DAB)就成为国际标准,被认为是继调幅广播、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技术。然而,由于其提供服务的单一性,以及终端设备品种匮乏,价格偏高,导致 DAB 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虽然有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提供 DAB 音频广播服务,但用户发展缓慢,直到2005年,作为 DAB 发展最好的国家英国,才累计发展了300万用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惊人,因特网已逐渐成为新的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兴媒体的出现,给本来就在报纸和电视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也为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伺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成为广播人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广播战略机遇已经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兴盛和90年代以来的持续滑坡之后,农村广播已悄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从广播发展规律看,发展农村广播战略机遇已经到来。从发展大环境来看,农村广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农村文化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进一步的安排。广播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在农村更具价值,因此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90年代,有线电视又异军突起。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电视屏幕所吸引,广播逐渐变得门庭冷落: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普及,对原本陷入困境的广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各种媒体竞争愈加残酷的今天,广播还有发展空间吗?有趣的是,西方广播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遭遇这种境况。然而.西方广播业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这也许能给我们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俊 《传媒》2019,(3):39-41
广播一直是和“移动”紧密相连的,广播在20世纪的复兴,靠的就是车载收听。无论是广播的“珠江模式”、还是北京交通台的发展模式,都是结合移动收听的特点,在节目、栏目上下功夫,推动了广播媒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当声音与移动互联结合和深度融合之后,声音的价值正被重新发现与挖掘——广播不再是单向度传播,而是向可交互、场景化的音频媒体嬗变。正是在这种嬗变中,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运行模式、声音属性也不断重构,广播正在向新型音频媒介转型。  相似文献   

15.
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期以来,获得较快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胡占凡在为集纳有湖北人民广播电台30场新闻现场直播稿的《直播荆楚》一书作序时称,广播新闻直播“是广播优化自身本质功能而在近些年才兴盛起来的重型武器”。  相似文献   

16.
孔令云 《传媒观察》2007,(11):45-46
大众传媒一般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广播和网络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市场化的进程,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美国KDKA广播电台开播至今,广播已走过了近9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技术、节目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作为现代电子传媒先行者的“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广播积极改革创新,以其独特的“伴随性”和在内容上“窄播化”的改进,创出了“直播”“互动”等新形式,成功地度过了电视出现后带来的危机,并使广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20世纪末互联网、  相似文献   

18.
姚烨 《河北广播》2007,(4):49-51
广播产生之初,最大的市场是广大农村,对农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也对广播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情感依赖,是广播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根据相关的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还呈现广播最高,其次是电视、报纸的状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视得到迅猛发展,出现电视最高,其次是广播、报纸的状况。而当前,则是电视一枝独秀、广播、报纸不相上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肖勇 《新闻窗》2009,(4):95-95
报纸,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传递信息、反映现实、记录历史的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报纸不断受到其它媒体的冲击,如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广播、二战后兴起的电视。尤其是现在,报纸正受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强有力的挑战。报业将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已摆在我们的面前,每一个报业从业人员都不可能回避。  相似文献   

20.
陈珊 《视听纵横》2008,(4):116-117
我国的广播电视报自问世后一度呈现非常迅猛的发展态势。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各地方广播电视厅局均办有广播电视报,一般有十几或几十万份的发行量,有的甚至高达上百万份。但自90年代后期开始,地方广播电视报的发行开始大幅度地下滑,报纸的经营状况和社会影响力的下降成为行业性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