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06,(2):146-146
甘肃的民间收藏工作能迅速成长发展,得益于它一开始就根植在这块收藏的天然沃土之上。甘肃不仅被冠誉“文物大省”,而且是培育和造就收藏家、鉴藏家、文物专家和学者的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2.
刘继涛 《收藏》2007,(3):164-164
我是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学习中离不开专业报刊杂志,更离不了《收藏》的帮助。《收藏》扎根民间,绽放于中国文博期刊的百花园中,是初学者的门径、爱好者的指南、研究者的参考。《收藏》集民间和馆藏文物精华,汇藏各界学者专家研究成果,引领民间文物收藏,开拓文玩博览。《收藏》融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于一体,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3.
谭白明 《收藏》2009,(12):99-101
随着民间财富的不断积累,富裕起来的人们对文物收藏兴趣高涨,收藏爱好者逐年增多。而对藏品如何保管、保养,大多数民间收藏爱好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文物收藏环境的营造,更是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4.
廉文煜 《收藏》2001,(2):27-27
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11月1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从即日起公布实行。法律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经过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为了打击走私贩卖文物,打击盗掘古墓,防止国家文物外流而制定的法律。近20年来,这部法律和刑法一并在保护文物、惩治犯罪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间收藏不断升温,原来制定的法律与现实越来越不相适应。在国家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的今天,迫切需要修改、补充和完善《文物保护法》,并为民间收藏立法。  相似文献   

5.
王东声 《收藏》2006,(2):147-147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行各业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在这其中,民间收藏具有独特优势。 其一,民间收藏人员多。盛世兴收藏,目前我国民间收藏者达7000余万人,这群团体对古董文物情有独钟,他们最珍惜安定团结,能够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其二,民间收藏地域广。  相似文献   

6.
《收藏》2007,(11):81-81
2007年中,艺术品收藏领域标准化的热度就持续上升:《翡翠分级标准》经过两年探讨进入尾声阶段;中国观赏石协会的《观赏石鉴评标准》在热议之中也进入审批程序;文化部推动的《古籍定级标准》正式颁行并随全国古籍普查工作而开始实施;中拍协艺委会《文物艺术品拍卖技术规程(草稿)》将于年底定稿,文物艺术品拍卖被推向了标准化进程……而新近关于标准的消息仍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7.
杨才玉 《收藏》2007,(12):34-35
金秋十月,古都开封城内菊香遍地,宾朋云集,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在此隆重举行。在开封博物馆展区、东京艺术中心展区和大相国寺展区,轮番上演了一幕幕收藏文化大戏:有经过精心准备,富有创新思辨精神和百家争鸣气氛的学术研讨会;有集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国内收藏与国外收藏,传统收藏与现代收藏于一炉,包括河南省馆藏文物精品展、中国民间收藏书画展、元青花瓷鉴赏展,全国民间藏玉精品展、清代陀罗尼经被展、  相似文献   

8.
张少华 《收藏》2014,(6):151-153
2014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为完善服务监管措施,将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让国有文物单位参与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服务,尝试请原本行使国家职能、负责文物进出境鉴定工作的文物鉴定站面向公众提供鉴定服务,除了“眼学”方面,还将推动文物科技检测鉴定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何翔 《收藏》2008,(1):54-59
海南海捞瓷指古代“海上丝绸(陶瓷)之路”上的海南西沙海域触礁沉船所遗留的各时期外销陶瓷,它们经海南渔民打捞出水后流散于社会,成为民间陶瓷收藏研究的一个专题。为了与《文物法》限定的出水文物区分,民间收藏界将这部分陶瓷通称为“海捞瓷”,简称“海瓷”。在海南,海瓷已成为民间收藏的一个重要专题,更多的人加入到收藏研究保护之中,倒卖、破坏的行为大大降低。海捞瓷现已成为“海南三宝”之一,成为全社会共同保护研究的重要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樊金瑞 《收藏》2001,(2):25-26
欣悉《文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已经启动,一部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收藏、研究、利用和流通的新的文物法规的颁布实施,已成为广大文博工作者、收藏爱好者以及文物执法工作者翘首企盼的幸事。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笔者不揣愚陋,就《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愿与法律专家、文博专家及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1.
尕丁 《收藏》2007,(8):167-167
今年是《收藏》杂志创刊15周年,为配合定于9月下旬在太原举行的“纪念《收藏》杂志创刊15周年全国万里行”活动,《收藏》杂志社从今年3月份开始与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合作,共同决定在《收藏》杂志今年第10期上隆重推出“山西文物收藏”专号。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对此非常重视,协调动员全省文物、文化、教育、出版和收藏界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开展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亚夫 《收藏》2001,(4):15-16
笔者年前赴香港参加香港文化博物馆成立典礼,幸遇上海博物馆副馆长、著名文博专家汪庆正先生,顺就民间收藏尤其是文物收藏中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对其作了采访。现择其要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潇然 《收藏》2006,(4):153-153
丙戍正月,多年不遇的瑞雪纷纷扬扬,给南国大都会上海带来一派喜庆气氛,56名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和精英人士冒雪走进了他们心目中的文物鉴定“黄埔军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考古与文物鉴定研究生班(A班)。  相似文献   

14.
界定了体育文物收藏的基本内涵与主要门类,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市场发展及活动开展等4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体育文物收藏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体育文物收藏发展中存在的认识偏差、研究匮乏及市场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文物收藏环境、发展文物收藏市场以及强化文物收藏研究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潇然 《收藏》2008,(3):28-31
朴茂、华滋的秦汉瓦当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灵。如果说旧时瓦当收藏以其悠远古朴的美学特质而多局限于少数文人士大夫之间,如今,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昌明,瓦当收藏已经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今天这一高雅的收藏在参与人数之众、见到品类之多、社会影响之大诸方面,皆为千年瓦当收藏史上最盛之时。在众多文物收藏门类中,瓦当收藏也是为数绝少的民间收藏在数量、质量上全面超过国家收藏的门类,  相似文献   

16.
李毅民 《收藏》2006,(4):29-29
近些年.中国的民间收藏活动和文物艺术品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盛况空前,在总体蓬勃发展的同时.新的问题、新的困惑亦不断袭来。一时间.收藏圈热衷捡漏.仿造者各显其能.拍卖会越做越大.收藏家重新洗牌.媒体持续热播.藏界不断反思。诸如现代收藏品的文化价值、民营企业家的收藏投资行为.收藏市场的赝品充斥、鉴定家的道德良知、艺术品拍卖的行业规范等等,都成为收藏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石 《收藏》2007,(11):105-105
2004年11月,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期间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向参加会议的山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郭士星和秘书长许若军介绍说,  相似文献   

18.
吴晓丛 《收藏》2001,(1):17-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推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繁荣,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元化追求,这一切使得民间收藏活动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与兴盛。尽管说,民间收藏古已有之,但简单地用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回归”来概括和表述这种文化现象仍不免苍白无力。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日益壮大的文物古玩市场和上千万的收藏大军。这个事实,任何人也无法否认。  相似文献   

19.
熊宜敬 《收藏》2009,(8):118-120
“中华文物学会”是台湾第一个成立的开放性艺术文物收藏组织,不但见证了自1949年后台湾筚路蓝缕的经济发展进程,也体现了台湾创造“经济奇迹”后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重视,从而引领了台湾艺术文物收藏的热络风气及台湾艺术文物市场的蓬勃;台湾的艺术文物收藏基础及强度,也因此在全球艺术文物市场上动见观瞻。这30年来的进程,“中华文物学会”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安久亮 《收藏》2007,(2):22-23
民间收藏品鉴定的困惑 长期以来,重国家收藏而轻民间收藏。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收藏迅猛发展,然民间收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却没有跟上。现在社会上的鉴定服务机构主要是一些社团、企业和国有博物馆设立的收藏品鉴定机构,也有一些私人办的。其鉴定人员主要是聘请的国有博物馆的专业研究者,也有少数自学成师的收藏者或古玩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在鉴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令收藏者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