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论述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他的论述使我们对现代性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让我们了解到在面对现代性的风险时,应该作出怎样的适应性反应。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对现代性问题的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对现代性的特征作了深刻的阐释,对现代性问题作了全面独到的分析。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以其分析的深刻、体系的完整和见解的独到广为人们瞩目。  相似文献   

2.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学者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理论.他重新审视现代性,对现代性进行多维的制度分析,并进一步阐明现代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及其可能的后果.为人们认识现代性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安东尼.吉登斯是英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界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概观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制度之维度,探讨了西欧现代性社会的形成、现代性制度特征、社会系统之中的时空关联和抽离化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信任与风险。他的现代性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启发作用。综观其现代性理论,对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概念。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过程,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后果。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多数学者把吉登斯的现代性概念解读为一种制度变迁和社会规划。而吉登斯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也凸显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现代性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表达。现代性最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是指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价值理念。现代性的文化诉求通过时空重构,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文化全球化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性进入其发展的高潮阶段。在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始终并存,这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他的结构化理论,而对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关注较少.文章分析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并总结出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具有的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就是,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然后才向外的,而传统社会里自我认同的方向则首先是向外,然后才向内的.而且,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风险以及规避风险路径等方面。研究中仍存在缺少学科意识、方法论高度、历史的维度以及经验科学的依托等诸多不足。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致力于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同时,其形成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吉登斯认为,断裂性是现代性的首要特征。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监控。而现代性不断扩张的后果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通过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后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以及生活政治的兴起等疗救策略,可以把现代社会的风险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为人类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思性现代性与自反性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转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概念,但是在翻译和使用二者时存在着误解和混用的状况。这两个概念是吉登斯和贝克两位社会学家分别从反思性和自反性对现代性进行的考察,二者虽联系紧密,却有不同层次上的内涵。具体来说,二者在是否具有反思意涵、背后的理论范式和对未来社会的认知态度方面的观点是相异的,而对现代性后果的看法是一致的。现代性的自反性和反思性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正是在自反性与反思性的碰撞中,现代社会步履蹒跚地前进。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元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它的展开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元层面,是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也是表征现代性过程“问题性”的符码,构成了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这一问题展现了社会学的一种独特质性:知识和理论的逻辑与历史和现实的路径的相互交叠。这也是社会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实质性界分。个人与社会提供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得以展开的轨道.使社会学建立了与现代性的牢固的知识连结,从而对人类历史上这一空前的变迁过程给予了宏大而细致、广阔而深入、普遍而精微的刻画和反省。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变化,这就使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具有了新的时代性涵义。  相似文献   

13.
从词源学、哲学、社会理论、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等五个方面对“现代性”概念进行语用清理,以及从整体性和时间观上反思这个概念,可见其内涵实在太繁杂、太宽泛了。“现代性”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前者内含有大大超过后者,而两者部分外延又相互重叠。中国的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性反思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5.
二项对立是雅各布森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不仅体现于他的语言学理论中,也体现于他的诗学理论中。同时,他的二项对立思想还包含着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对立与冲突,这令他的诗学话语成为审美现代性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呈现出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涤荡了欧美的思想文化界,包括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作为对现代性的一个反思,所有领域的后现代话语都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批判启蒙理性,反对现代性话语中的理性主义、主体主义、历史哲学等,以反思启蒙的姿态出现。而在现代主义哲学内部也开始积极反思现代性。他们对待启蒙的态度各不相同,其中以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之间的争论最具代表性。文章意在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争论焦点来表明对待后现代主义应持有的一种哲学批判的态度,因此仍然需要启蒙理性所给予的反思批判精神以对现代性的利弊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8.
Within the spher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the terms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have penetrated, as the core concepts, into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s in a logical way. In constituting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develops the educational theory, as sociological theory does, into a “grand narrative” and “foundationalist”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post-modernity is pluralism and self-examination in an attempt to transcend modernity. Globalization, a kind of expanded modernity, makes education sociologists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 from single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ity,” “society” and “nation” to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even to the global society, which has broken through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modernity with ethnocentrism, anthropocentrism and Euro-centrism. These changes have required urgent constitution of the conception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be applied on a global leve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2006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