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文章以湖北省图书馆藏清代秦应逵手批《读杜心解》为标本,一方面对批点者秦应逵的生平事迹、批本的传播与收藏略作文献考辨;另一方面详细阐述秦应逵批点《读杜心解》的批评标准与价值取向,从而管窥出清代杜诗未刊评点的共同规律与鲜明特质。  相似文献   

2.
《读杜心解》的诗歌鉴赏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其中",以意逆志"表现为三点:以心会心,通观全篇,辩证运用注和解;"知人论世"表现为三点:关注时代背景,关注史事,注重对地志、天官、天文、名物的注释。浦氏将两种诗歌鉴赏理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了最好的诗歌批评效果。以此观照杜诗,浦氏的《读杜心解》确有不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4.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5.
上海七年级语文课本收入杜甫《又呈吴郎》一诗。对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课本注云:"杜甫将草堂借给吴郎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但吴郎即是远客,该注似有未通。何人插篱,历来颇多争论。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中说:"吴郎以远方而来,当谨藩篱,以防他寇,亦不害其为直也。"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妇防客,时怀恐惧。吴插篱,不怜困穷矣。"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也说吴郎插篱,不怜妇人。今人曹慕  相似文献   

6.
曾被后人尊为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死于非命.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历代的诗人墨客以及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如诗人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按照杜甫的看法,陈子昂属"遇害"而卒.对于杜说,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  相似文献   

7.
曾坤 《语文知识》2015,(1):75-76
杜甫诗集中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写东岳泰山的诗,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其为:"公集当以是为首。"浦起龙的评价虽有一些拔高,但该诗写得很成功当是千载不刊之论。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起初笔者发现,学生认为这首诗很难理解,于是笔者便引用王维的《终南山》诗,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快速地理解了这两首诗,而且饶有兴致地背诵了《终南山》。下面将这两首诗进行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曾被后人尊为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死于非命。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历代的诗人墨客以及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如诗人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按照杜甫的看法,陈子昂属“遇害”而卒。对于杜说,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引《旧唐书·陈子昂传》注云:“子昂父在乡,为县令段简所辱,遽还乡里。简乃因事收系狱中,忧愤而卒。”《旧唐书》此述,实际上是本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文苑英华》卷九七三)的记载。卢文为:“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  相似文献   

10.
《杜诗注解摘参》是清中期宁锜的论杜专著。该书体例独特,既论杜诗,亦论杜注。其论杜诗具有鲜明的反穿凿倾向,具体体现在反对视杜诗为"预言",以考辨法、诗证法、"气""势"论评杜以及谨严的为学态度上。书中的评论涉及历代杜诗注解,但主要是对《杜诗详注》和《读杜心解》的吸收与批评。《杜诗注解摘参》对清代杜诗学研究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明代古典叙事诗诗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乐府诗的批评与对“诗史”的认识。在复古主义思潮下的乐府诗创作的批评,其以复古求创新,使对乐府诗创作的理念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杜甫“诗史”称谓的审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深化和拓宽了“诗史”这一观念,客观上推进了古典叙事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甫作为盛唐伟大诗人,虽没有完整的文学批评专著传世,但纵观整部杜诗,其精深的诗学思想都集中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本文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杜甫诗集中的论诗断句并将之纳入到杜甫论诗诗的体系之中,从而完善杜甫的诗学思想,并试图从杜甫对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创作及评论中探讨杜甫诗歌的文学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陆嘉淑论诗兼宗唐宋,极为推崇杜甫。刘濬《杜诗集评》中所录的杜诗陆嘉淑评点,以佚本《评点杜诗》为蓝本。对杜诗的起句与尾句,渊源与影响,以及杜诗沉郁顿挫、清新婉丽、险怪奇拔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揭示分析,是重要的杜诗评论资料,为深入考察清代杜诗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虽然陆嘉淑的观点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他以评时文的方式所作的杜诗评论,值得学界的关注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与杜诗合论主要有地位、经历、笔法和神气风味四说。从本质而言,《史记》与杜诗分属历史和诗歌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因此二者合论有较大局限性。反思"破体"批评,建构"立体"批评,或许是中国古代文学文体批评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6.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8.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