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其绝大部分词人与西蜀君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性情的角度探究前后蜀两位后主王衍、孟昶的特点,以阐释他们对花间词人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妓女与词     
文章旨在弄清唐宋间人士大夫与妓女的关系中所包含的文化,审美和精神,化述包括三个方面,当时社会的妓女制度与妓女本身的素质,词人与妓女相交的文化风貌,词人对妓女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婉约词中,词人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由缺席到潜入、到确立、再到深化的渐进过程。花间词所抒发的情思与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无多少直接的联系,词人的主体意识缺席。南唐及北宋前期词暗暗融入词人的现实人生感受,词人的主体意识潜入其中。柳永的词由代女性言情转向抒写己情,由巧扮声口转向自我流露,词人的主体意识得以确立。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后期的作品,不仅寄寓着词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而且还流露出超越个体的时代情绪,显示出词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4.
歌妓角色与词人身份———词人笔下的歌妓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妓群体成为唐宋词中大量作品当然的抒情主人公, 词人从多方面描写其形神, 梦幻交织、亦凡亦仙, 成为艺术化的审美对象。特殊的身份使她们在词人生活中只能是被动的“他者”, 被欣赏、被使用的男性欲望、情感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5.
“红”、“绿”色系词组在唐宋词中大量出现.词人借鉴绘画的点染手法,抒写自己的恋情、忧患意识.达到了物、情、意妙合无痕的审美境界。文章就“红”“绿”系词组在唐宋婉约词中的内涵以及所反映的唐宋文人的女性审美意识,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先骕《蜀雅序》一文,是为前辈词人周岸登《蜀雅》所作的序,刊于《蜀雅》卷首,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合编《胡先骕文存》失收。这篇佚文追述了周岸登的治词经历,真实再现了上世纪20 年代旧体诗人的创作情境,同时也通过回顾自己的学词经历,肯定了密切关注时局、心怀民瘼的创作观念,以此对五四新诗探索作出了一个明确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唐宋词中的优秀之作大都将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情理相融的境界。对唐宋词进行鉴赏与研究时 ,应善于从审美观照的角度 ,将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艺术表现手法与词作所体现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及人生意蕴融合在一起 ,更深一层地理解和把握唐宋词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8.
西蜀花间词派以西蜀籍词人为主。其诞生与形成,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受长安花间词派的直接影响,二为西蜀君臣对花间词的喜好与互为倡行。西蜀花间词派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宫廷词人群体。其花间词虽源于长安花间词,但却有着其自身的个性风采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界多以后蜀孟昶与前蜀王衍并为耽于声乐的亡国之君,指其对花间词人、花间词风有决定性影响。在重新探讨了孟昶生平种种、考索孟昶与花间词人关系的基础上,可发现传统观点有悖于历史事实,其立论忽视了蜀中地域文化这一社会因素,更囿于对“后主”一词的思维定势,而忽视了历史事物本身的鲜活个性。  相似文献   

10.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词人牛峤之侄。前蜀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后入洛,拜后唐雍州节度副使。牛希济在花间词人中算不上十分出色,而且《花间集》录其词仅十一首,《全唐诗》录十二首,《全唐五代词》录十四首,但其中这首《生查子》却令凡是读过的人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11.
学界多以后蜀孟昶与前蜀王衍并为耽于声乐的亡国之君,指其对花间词人、花间词风有决定性影响。在重新探讨了孟昶生平种种、考索孟昶与花间词人关系的基础上,可发现传统观点有悖于历史事实,其立论忽视了蜀中地域文化这一社会因素,更囿于对"后主"一词的思维定势,而忽视了历史事物本身的鲜活个性。  相似文献   

12.
清代编纂词选蔚成风气,词选的编纂大多有着强烈的转变风气的意识,能够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如实反映唐宋词或清词的创作面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做到认真、务实、负责,从原作的校勘到词调的考证、词人里爵的还原都是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13.
《花间集》共选十八位作家的词作,这十八人的地理分布具有鲜明的巴蜀特色。这种地域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然地理原因。蜀地据险而安的地理形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移民"词人,并培养大批本土词人。二是人文地理原因。两蜀经济繁荣,具有发达的文化教育传统,且拥有丰沃的艺术土壤,尤其是高超的乐舞水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融合,共同形成了花间词人分布的巴蜀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这既与那个时代词人的气质有关,也与词的体式和传统有关.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是唐宋愁情词的三大主题.这些词作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共鸣效应外,还主要在于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这既与那个时代词人的气质有关,也与词的体式和传统有关。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是唐宋愁情词的三大主题。这些词作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共鸣效应外,还主要在于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16.
名家词选,作为传播词人词作的重要方式,体现不同时期文人的选词宗旨和审美取向。在新旧文化交融碰撞,人们的思维空前活跃的民国时期,名家词选对于词人词作接受与传播研究更是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词选《宋词三百首》《词选》《唐宋名家词选》对苏轼词作收录情况的分析,以期管窥东坡词在民国时期的传播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唐宋以降,我国诗歌达到巅峰,在众多的唐宋诗词中,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也有个人离愁别绪的抒怀,更有借古论今的感慨。尤其是其中对于自然山水描写的诗词,更在千年之后成为人们向往某地活生生的旅游广告。文章从现代学科分类的角度做个归类,把这些看作是旅游文学中的旅游诗词。这里将以唐宋以来旅游诗词中描写的江南为出发点,来把握、感受诗人、词人笔下自然和人文的江南印象。  相似文献   

18.
李舜弦多才多艺,诗、书、画皆工,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五代十国前蜀词人李珣之妹,其诗赋闻名于西蜀文坛。她曾被前蜀后主王衍选入宫廷,立为昭仪。她的诗内容多以宫廷生活为题材,反映个人愁喜心境,虽然题材较窄,但在艺术上却能创新求异,表现出一种回归艺术本体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殉是五代前蜀的波斯裔词人,作为花间词人,他的作品中有两类题材摆脱了花间词风,其风格清新自然,在唐五代甚至整个词史中都是另辟新境和独树一帜的作品。本文试分析李的渔父词和《南乡子》组词,并通过和前代同题材词所作的比较,从中看其独特之处以及在词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盛兴浣花溪春游,两代诗文对其正期的变换有记述,却未提及变换原因,本文第一部分作了试探性解释。第二部分借薛涛名篇《玩竹》辨证“元薛姻缘”、“郑薛夫妻”说不实,并从而认定薛涛矢志忠贞旧情人品高尚。《花蕊宫词》作者属谁,因有北宋论者混同前蜀、后蜀花蕊夫人为一人,虽经两宋及明代论者的辨证,《全唐诗》、《全五代诗》仍将《宫词》归属后蜀作品,本文第三部分就《宫词》内证认定其作者应是前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