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新闻发展进入了全时发布状态.微博直播更是成为时下新闻报道的一大流行趋势.网络监管与问责机制的不到位,使微博直播出现了背离新闻专业主义与职业法规的诸多现象,其中有媒体把关的漏洞,也有记者责任的缺失.微博发布中更加明确的权责机制成为新闻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慧  陈斌 《新闻记者》2008,(11):74-77
<新闻记者>2008年5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5):2-8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参与性媒介,是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重要的信息搜集和意见表达平台。本文以当代中国职业记者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微博使用为切入点,考察他们的社交媒体实践与职业角色认知。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从业者最为看重的职业角色仍是中立式的信息传播者,但参与性的"监督与影响"角色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记者的角色认知,他们的媒介实践和角色认知都更多地受到组织宏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浪微博”的推出,中国开始进入微博时代,“用140个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分一秒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电脑、手机前记录着最新鲜热辣的大事小事,每一个人仿佛都成为记者编辑,这一瞬间的功夫威胁着传统的“纸媒”,下坡路甚至消失的阴霾笼罩,“纸媒”就此进入尴尬的报网竞争时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争取到更多读者“留守”?这是当下纸媒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每天接触和体验陌生和新鲜的事物,与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打交道,这正是记者职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但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念的采访对象那里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事实?如何在纷纭变化的事态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和把握采访思路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记者在采访中进行“角色换位”,以获取新鲜的新闻素材.记者如何在工作中做好“角色换位”呢?  相似文献   

6.
县级广播电视台往往因“身瘦人小”而显得“位卑力薄”,所办新闻被戏称为“党委黑板报”,记者是“新闻农民工”.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难免滋生“平台小,难有大作为”之念,尤其是年轻记者,更觉前程渺茫.小平台究竟能否“大作为”?应当如何帮助青年记者正确看待这一平台,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安心基层、苦心经营,让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大有作为?本文从基层台管理的角度,从新闻职业理念、新闻职业态度和新闻职业责任三方面入手,思考小平台对“大作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薇 《新闻世界》2013,(1):75-76
2010年至今,微博在中国迅猛发展,它带有自媒体特征并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当然也包括传统媒体的记者。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在哪?他们在微博上的言论是否会触犯自己的职业身份等都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微博在当今自媒体时代早已成为个人话语表达的重要平台,很多在传统媒体工作的记者都创建了自己的微博,此时他们身上具有两重身份:既是媒体机构的记者,需要在传统媒体上记录事实和发表见解,从事新闻生产;同时作为社会人,在微博上能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他们在这两种身份下表现出的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权限是不尽相同的。厘清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在话语表达中保持媒体的公信力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黄鸿业 《传媒观察》2012,(10):22-24
微博在当今自媒体时代早已成为个人话语表达的重要平台,很多在传统媒体工作的记者都创建了自己的微博,此时他们身上具有两重身份:既是媒体机构的记者,需要在传统媒体上记录事实和发表见解,从事新闻生产;同时作为社会人,在微博上能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他们在这两种身份下表现出的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权限是不尽相同的。厘清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在话语表达中保持媒体的公信力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13)
本文以一起记者被打事件为例,分析了推动维权活动展开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微博与意见领袖,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倡议和利益表达的实践空间。研究发现,微博在S事件动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事件直播和可视化,建构群体认同,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进而促成了舆论共鸣;"意见领袖型"记者起到了居间联络和组织动员的作用,这包括建构虚拟组织、情绪动员和联络制度性社会资本等。本文最后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活动的可能性及局限。  相似文献   

12.
敏感,在新闻职业中堪称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记者如果真正具备了职业敏感,而且保持不懈,就会成为一个高水平、高产量的记者。当强烈的新闻敏感同勤奋的敬业精神融于一体时,一个记者就会如虎添翼。 敏感使你出门“撞”上新闻 何谓敏感?从新闻定义上表述,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的特有素质,是记者对社会形势(问题)敏锐的洞察能力,对客观现实新闻价值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  相似文献   

13.
华进 《编辑之友》2013,(4):45-47
媒介融合趋势改变了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传统媒体的记者开始在商业网站的微博平台中亮相,然而,个人微博叙事是否也应遵守职业伦理?个人微博的私人属性、组织属性和公共属性到底如何区分?文章从记者、受众和媒介三个不同层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在记者节期间,为2003年中国记者打造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风云榜,这项活动在全国媒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整个社会的关注度也极高。中央电视台打造的这个风云榜,是在中国已有了“范长江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前提下,又推出的一项记者职业的特别荣誉。这项特别荣誉意味着什么?风云人物的标准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产生风云人物?这种活动今后每年都开展吗?带着以上等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制片人梁红和张国飞。  相似文献   

15.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微博行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瑞霖 《新闻世界》2012,(1):120-121
记者作为微博平台上一个客观存在的职业群体,其在微博平台上的活动会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与其本职工作息息相关。本文旨在考察目前国内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的微博使用行为,探讨记者在使用微博时的行为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探索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记者,就是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多被人称为"无冕之王"。也就是说,记者虽然没有被加封官衔,但是对社会作用很大、影响很大。既然是"无冕之王",既然是高尚的职业,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这个职业呢?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同时,记者是不是更应该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思想来武装头脑,努力践行"三个一切"的服务理念呢?  相似文献   

18.
社会化阅读发展兴盛而复杂,刷屏是其典型表征,情绪表现备受关注.刷屏背后除了网络技术推动外,行动者实践更值得关注.文章从具身理论出发,研究社会化阅读刷屏现象.基于从上头条到求转发的内容生产逻辑转变,技术和情绪共同成为刷屏扩散的动力机制.刷屏现象是具身技术与具身情绪共同作用的表征,最终形成刷屏行动具身实践.文章超越现象,分析得出技术与情绪主体都是刷屏实践背后的行动者,共同构成行动网络上的重要节点.行动者网络视角颠覆了社会化阅读的技术立场,将技术和情绪嵌入整个社会之网,从社会联结互动中,形成网络逻辑下整合的社会化阅读观,刷屏是人和非人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9.
时政记者与同行有什么不同?一个不同点也许是计时单位.时间是一年一年过的,年关前的人们一如从前,开始伤感,开始盼望.但在时政记者眼里,或许以5年为计时单位更为准确.党的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五年一次的节奏牵引着每一位时政记者的职业脉动.5年就如温度计的一个个刻度,记录着时政记者职业温度的起落与临界.  相似文献   

20.
5月中旬,中国在北极事务上迈进了一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的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宣布,中国被正式接纳成为理事会观察国,这一事件在会议前后备受国内外瞩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分社通过现场采访并完成一系列对内对外报道。有总结认为,此次报道体现了新华社在媒体热炒中对国际涉华热点事件进行了冷静、客观的思考。如何发出国家通讯社的权威声音,正确引导舆论?怎样体现记者的职业素养?本文均做了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