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15年来针对中国大陆新闻从业者最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当下中国新闻从业者角色认知、纵向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业者对报道事实、观察和解释事件等"信息功能"最为看重,对监督政府、设置议程等"政治功能"则最不看重;中国新闻从业者对宣传"喉舌"角色、舆论"监督"角色的重要性评价在不断下降。此外,媒介的属性差异(市场取向VS行政取向)、类型差异(网站VS报纸)以及互联网的使用行为都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23):42-47
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影响新闻实践及其产品的最终形态。迄今为止,有关记者职业角色认知的研究多聚焦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福建报业为切入点,采用调查的方法,考察媒体和组织因素对地方报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报记者最看重"信息传播"角色,其次是"社会疏导"、"喉舌"、"监督"和"营利"角色;媒体和组织因素不影响记者对于信息传播角色和监督角色重要性的感知,媒体类型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社会疏导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目标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喉舌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营利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上述发现的内涵亦在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 结果显示调查记者对五种媒介角色因子的认知排序中,最看重的是大众传媒的基础功能——信息传播,其次,比较看重的媒介角色因子是"鼓吹民意""解释政府政策"和"批评与质疑",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是"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可见,对调查记者来说,其对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期待和自觉,是以记录和传播事实为"底色"的,这点跟一般新闻从业者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首次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重构新闻生产范式,媒介融合实践引发作为行动者主体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知剧变,学术界对此鲜有讨论。本文以“新闻常规”为切入点,引入“脱嵌-再嵌入”概念,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路径,探讨媒介融合策略下新闻从业者的行动逻辑和职业认知,以此来构建媒介融合的“在地性经验”。研究发现,在新闻生产层面,新闻从业者经历“一心一用与一心多用、专业与全能、深度与速度、把关与流量”的矛盾,囿陷于“多个平台各自为政、跨部门合作沟通障碍、内容创新受限”的组织架构困局,共同形塑着新闻从业者身份“泛认同”的职业新认知。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使用人数的增长,其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媒体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方式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开始热衷于从微博中寻找新闻线索。根据2010年对中国记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503份有效问卷中,47.7%的记者表示“经常使用”微博,超过60%的记者曾经通过从社交媒体上获...  相似文献   

8.
有关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业者对待在履行专业角色时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的态度,往往和其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的认知有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观与伦理观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基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不同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冲突的方向:其一是“中立”(neutral)模式,它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介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  相似文献   

9.
叶俊 《传媒》2016,(6):89-91
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时效性、互动性的优势已逝。社交媒体的用户不断发布各种信息,那么,经由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是否属于新闻?谁拥有报道新闻的权利?社交媒体究竟是作为媒体的工具存在,还是作为媒体的竞争对手存在?在热议“自媒体”“全民皆记者”时,首先应该对这些前提加以分析。本文以《美国新闻评论》的几篇学术争议文章加以剖析,并指出,以Twitter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属于媒体范畴,具备生产新闻的资质。同时也提出,微博等社交媒体要想真正扮演好媒体角色,必须加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郑春欣 《新闻世界》2014,(8):242-244
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对媒介角色的认知影响着我国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本文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媒介角色的认知情况,并与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认知情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人人手中都有了一个"通讯社"。很多新闻,职业记者还没到现场,或者没来得及到现场,现场情况就已经在微博、论坛、博客上传播了。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这些通过社交媒体发出信息的人,就是"公民记者"。在"公民记者"时代,任何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消息,都可能成为新闻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重要的新闻,甚至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新闻,往往最先由社交媒体发出。比如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消息,就是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2010年8月8日凌晨在新浪微博上最先发出的。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出现了各种新闻新形态,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为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从业者担任新闻采集与新闻加工的任务,需要适应媒介技术带来的挑战,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如何变革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积极开展新闻生产,避免虚假信息泛滥,成为媒体从业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融媒体时代,从业者必须遵循媒介技术的规律,把握信息传播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由袁丰雪等所著的《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立足融媒体时代,将着眼点放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上,分析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探讨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能,剖析了媒介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介绍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方法流程,阐释了新闻记者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振声 《新闻大学》2013,(1):119-129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兴起,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以大学生微博用户为主体,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微博依赖测度标准与微博使用的主要媒介需求.后期通过定量调查结,分析发现微博依赖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便捷的媒介接触促进了微博依赖的形成;微博依赖既是受众主动寻求积极媒介满足的结果,又包含显著的被动性和非目的性.  相似文献   

14.
微博等社交媒介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全新的社会商业变革,成为企业营销传播的重点关注阵地。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地以社交媒介所带来的挑战和新机遇为视角,为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南。然而,我们注意到在需求与媒介样态关系日益加深的今天,企业利用社交媒介进行营销传播的新模式,正在对社交媒介的延伸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企业营销与社交媒介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微妙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化媒体与企业营销的相互关系,结合微博平台上企业营销典型案例,为理解社交媒介的未来走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记者微博是以个人身份还是以职业身份发言?这是记者微博面临的现实困惑。记者微博是专业媒体与社交媒体业务对接、融合发展的有效平台.记者微博的问责和管理应该按照尊重记者言论自由、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这三项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16.
许婧 《东南传播》2012,(4):72-73
随着微博的广泛运用,媒体记者的新闻实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微博频繁地被记者运用,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功勋卓著;另一方面,由于记者对微博的使用失当,微博假新闻、纠纷屡见不鲜。针对记者不当使用微博的现象,国外媒体陆续颁布条例规范,而中国至今仍未有正式规范出台。本文在中国新闻传播的语境下,主要考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分析不当使用微博的案例,拟提出若干条使用规范,旨在为中国媒体记者正确使用微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内涵及现实表现形态,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公正认知、态度及社会权利表达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大学生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表现最不公正的领域依次是"言论表达"、"民主选举"、"财富分配"和"职业选择",而法律和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则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手机)和社会化媒体(微博)对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认知程度、态度偏向和社会权利表达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情感态度偏向对社会权利表达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公正态度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覃辉 《声屏世界》2004,(7):51-52
2003年的“皇马中国行”热遍华夏大地,媒体之问也展开了近乎“疯狂”的竞争。多数的媒体都采用了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但在竞争中也凸显出某些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本文从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中,探求记者在媒介事件中角色迷失的原因,并提出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娱乐化冲击下的职业道德应对。  相似文献   

19.
师静 《青年记者》2016,(21):22-24
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和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一个伴随着新闻生产传播全过程的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自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的真实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本文试从新媒介素养的角度探讨新闻真实这一重要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以及应怎样通过提升新媒介素养加强新闻真实性,推动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新媒体环境对新闻真实性的考验 由于新信息传播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发展迅速,目前新闻媒体正在经历一场全产业链变革,国内外媒体拥抱社交传播已成为大趋势.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社交媒体正在消解和重构信息传播架构,以个人账号与聚合性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众多自媒体与自媒体平台,爆发出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与新闻传播活力.  相似文献   

20.
记者微博拥有多重角色,承担的角色期待各不相同。然而各种角色并不总能和谐一致:毫无限制地释放信息可能会伤害"喉舌"角色,影响社会和谐,守口如瓶则会流失粉丝;鲜明的政治家身份会削弱亲和力,扮演舆论领袖过度则易违反宣传纪律。要解决角色冲突,记者微博回归职业微博也即政治家角色应是目前最可行的路径。为此,宣传主管部门、媒体、记者应各司其职,将记者微博的内容约束在公共表达的范围内,促其回归职业微博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