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和行为意向以及态度,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教育提供基础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46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自填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知晓率为100%,对艾滋病有效传播途径的认识较清楚。结论: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严重性、传染性、易感性、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以及预防等知识的认知水平较高,以及对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有较清楚的认识。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吸毒的危害有很好的认识;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依然存在恐惧和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2.
在师范院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在师范院校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效果,寻求便捷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同伴教育采用不计名问卷调查,对教育前、后大学生回答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伴教育后大学生回答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的正确率显著提高。结论:同伴教育是师范院校非常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成立学校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探索和推广可行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河池学院一至三年级2 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9.61%;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2.66%;预防知识知晓率为82.09%;82.66%的学生认为对HIV/AIDs值得同情;8.87%学生有过性行为;83.06%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获得系统的相关AIDS知识.结论: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尚不够全面深入,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顾娟 《考试周刊》2007,(52):128-129
目的:本文根据盐城地区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了解的现状,为进一步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盐城地区高校中随机抽取43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KAB)调查。结果:大学生们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认识严重缺乏;绝大数学生对艾滋病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趋向开放化。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为重点内容的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在大力加强学生的性道德教育同时,应对大学生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正确行为的建立,阻止艾滋病进入校园。  相似文献   

5.
预防艾滋病教育受限于社会发展、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现状、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等因素,教育效果不显著。同伴教育以较强的文化适宜性和普遍的可接受性,具有较高的投入和产出比,被引入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可有效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易于实现100%知晓率的目标;能有效改变学生歧视艾滋病的态度,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预防艾滋病教育队伍中;可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相关预防艾滋病的技能,从而远离艾滋病。  相似文献   

6.
在校女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认知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在校女大学生时性与生殖健康的认识,普及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813例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女大学生对性生理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性观念和态度、对性病和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避孕知识的了解情况、获取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来源和对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女大学生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有半数以上的女生认为婚前应保持贞操,但有相当比例的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同居可以接受,婚外性行为可以理解;对艾滋病有较高的认知度,其次是非淋菌性尿道炎,而对其他性病知晓率均在50%以下;在避孕知识方面,除对安全套有较高的认知外,对其他避孕措施缺乏了解;学校教育和父母教育并没有成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9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应该进行性教育.结论:必须对当代在校女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性与生殖健康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了1117名青年学生,内容涉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危险行为、性行为态度及影响因素等,结果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性观念开放、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套使用比率低、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歧视心理,就如何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性健康知识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我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关态度以及行为状况,为更好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医疗卫生检验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市级医院在职检验工作人员150,在校检验专业2年级学生100人,运用统计分析对两类人员在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结果:2类人员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检验专业人员应侧重实际处理方式及职业性保护的相关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10.
参与式教学法是提高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是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在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AIDS的相关知识,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从而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了解衢州地区高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为有效开展高职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衢州地区2所高职院校502名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相关基础知识,医药类专业学生总体知晓率80%,非医药类学生总体知晓率为6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滋病相关法律知识,医药类专业学生总体知晓率60.9%,非医药类学生总体知晓率为54.7%。两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衢州地区高职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总体良好,但相关法律知识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应积极探索并构建艾滋病健康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患者长期处于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之中,他们饱受歧视与压抑,成为丧失部分权利和地位的"身份受损"群体——污名群体.本研究对北京市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成长阶段以及影响性知识、艾滋病知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显著干预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并指出艾滋病的"内部可控性"和"消极符号化含义"对延续艾滋病患者群体污名化处境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襄樊市1819名大、中专学生进行了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性观念、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为81.1%。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认识较为模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平均正确回答率仅为66.1%;高职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于中专学生,而医学类学生又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襄樊市高职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仍需大力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以阻断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泰州师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便为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泰州师专在校学生159名,采用匿名问卷形式现场调查。结果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2.35%,男女生无明显差别。结论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肖健 《高教论坛》2007,(3):40-43
了解高校HIV/AIDS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具体的教学方法,加强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HIV/AIDS知识的宣传,发挥大学生在HIV/AIDS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对控制AIDS的流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ttitudes of Hindu students from a government women's college of South India toward people with AIDS, to assess their beliefs about HIV/AIDS, to determine their knowledge level about HIV/AIDS and to determine how they gain information about HIV/AID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four hundred female students at a government funded Women's University in Southern India who participated in an AIDS survey research project.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survey asking about their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HIV/AID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majority of the participants learned about HIV/AIDS from reading material while some learned about HIV/AIDS from school classes, and only a few learned from family members. Thirty-nine percent had never communicated to any one about HIV/AI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Indian women in this study did not know about explicit sexual behaviors which transmit the virus.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ose Indian women university students, by and large, are accepting of people with AIDS but still have fears of getting HIV/AIDS. This data suggest a need to increase educational efforts at the university.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unselors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helping this population of Indian women become self advocates, particularly in a society which permits men to have multiple sexual relationships. Educators and counselors working with this population must initiate programs that impart accurate and specific knowledge to the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begin to address the multiple psychosocial issues related to HIV/AIDS.  相似文献   

17.
A sample of 34 dea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at Gallaudet University and 46 hearing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that asked about their knowledge and sources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 The deaf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on an "HIV/AIDS Knowledge Index" than the hearing students. This difference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deaf students' gender, class standing, family structure, or father's or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The deaf students obtained more of their information about HIV/AIDS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than the hearing students, who relied to a greater extent on teachers, television, and reading material. The interpersonal sources used by the deaf students are more prone to factual errors than formal sources. Deaf students need methods of educating themselves about HIV/AIDS that are more accurate and that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ources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大中学生对肿瘤早期检查的认知和需求。方法:选取金华市1所中学和1所大学学生共568名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中学生对肿瘤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认知程度比大学生的认知程度低,中学生在对肿瘤可防可治和肿瘤早期筛查项目的认识程度低,大学生对肿瘤早期检查的态度比中学生更积极。结论:大中学生对肿瘤早期检查的认知程度较低,有关学校尤其是中学应重视开展肿瘤早期发现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某高校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高校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问卷,对某高校医学院386名一~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回答正确率总体上在50%左右,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饮食行为,有27.2%的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而且早餐质量较差,早餐品种较单调.另外,每天喝牛奶的学生仅有9.8%,但他们具有良好的接受营养教育的态度,有89.6%学生愿意为了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92.5%的学生愿意以后更多地关注营养知识.结论: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饮食行为不合理,但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好,应加强医学生营养知识教育,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促进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