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文华 《东南传播》2013,(3):98-100
媒介素养研究在西方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媒介素养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借鉴西方媒介素养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本土媒介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培养国民媒介素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符合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及教育的范式并建构相关理论,成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究竟还能不能客观再现社会现实的事实真相?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国内新闻传播理论对于媒介现实的各种看法,本文试图整理出一个有助于理解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相对清晰的理论图谱.本文将首先尝试勾勒出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即实在论和建构论.并描绘出各自的理论基础、特点和边界,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媒介现实和新闻生产过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成绩斐然。但是,国民媒介素养的现状并不乐观,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本文考察了国民使用大众传媒的现状,梳理了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从客观现实需要与学科科学性要求两个方面,揭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公众使用媒介的能力,而是公众使用媒介的正确态度,提出了如何将正确态度作为核心内容落实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学者默顿认为客观世界中有三种现实:一是社会现实、二是媒介现实、三是主观现实。如何了解、用一个什么样的参照标准来认识这三种现实,内容分析法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了解媒介现实的方法,利用媒介现实作为参照系,我们就可以了解其他两种现实,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就可以了解电视现实,了解一个企业在电视中的形象,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就可以推测媒介现实和企业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以及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存在着哪些差异,让企业了解自己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的公关宣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并利用传播媒介,帮助他们辨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媒介化社会及其影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入手,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就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不管是在社会学领域,还是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在研究“公民社会”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论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意义。而随着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也逐渐参与到这一重要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各种不同学科领域对此问题的共同关注,为大众传播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研究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知识图景。  相似文献   

7.
精英与草根几乎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核心的问题是两者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一厢情愿地回避现实,说中国没有贫富分化,那才是真正令人担心的  相似文献   

8.
李丽 《传媒》2021,(13):85-87
伴随着媒介的泛化,"媒介素养"几乎被认为是解决所有媒介问题的解药.在媒介素养中,新闻媒介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角色.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备力量,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媒介素养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存在明显短板,这是造成目前我们面临的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从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开始,逐渐向中国现代社会全面渗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媒介素养受到了人们的日益关注。一对于媒介素养,无论是已经发表过或出版过的一些论文或专著还是网络,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不管如何众说纷纭,也不外乎文化素养延伸说、知识与精神说、  相似文献   

10.
西方社会责任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在解读中国电视媒介现实问题时产生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困境,对公共利益的诉求使得人们对责任理论提出过多的理论和现实期盼.在分析中国电视现状格局时,存在政府、电视台、广告主和受众等四种利益博弈,公共利益和媒介责任总是被放在一起探讨.社会责任理论在提出和发展后,其理论本身并未明确提出媒体的责任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且,传播领域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于整体制度安排而不是诉求于媒体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1月3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无疑,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媒介融合经历了哪些传播实践?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内容?未来媒介融合将走向何方?这些都需要现实解题.文章通过对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库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语境变迁:媒介融合研究经历了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变迁;经历了研究者从单一到多元、研究学科从单学科到跨学科的主体变迁;经历了从市场竞合启动的媒体流程再造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变迁.随着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的全局纵深网络,未来媒介融合研究要强化先导式、引领性、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形成中国学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媒介实践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受众能够理解记者的工作程序吗?他们知道<超级女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在目前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媒介知识(media knowledge)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除了常作为研究重点的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解读分析能力之外,媒介知识也是媒介素养概念的核心内涵,①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最新进展就是超越所谓的"文本中心主义",强调在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之外,受众应该对媒介组织的生产运作机制具有基本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3.
媒介素养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莉 《当代传播》2005,(5):95-96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伴随现代信息社会人对媒介依赖性逐渐增强而产生的,媒介素养更多关注人的素质,在素质教育层面探讨现代人如何应对现代信息社会,如何应对传媒,利用媒介实现人的现代化。本文论证了具备媒介素养是现代人特征之一,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推动人现代化的实现,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出提升媒介素养与实现人的现代化最终统一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当下媒介素养状况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划分,为媒介素养的实践模式进行了多样化探究,不同的理论派别和跨学科的研究立足于我国的媒介生态和中国公众的现实条件与需要,开始介入媒介素养的启蒙教育,关注媒介生产、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们如何认识"传播学"、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话,探讨了传播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传播的意义;大学生提高传媒接受能力与传播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开  石丹 《现代传播》2004,(1):81-84
近年来媒介素养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为专家、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那么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的传媒环境中具有什么作用?它与传媒效果究竟是什么关系?本文将从媒体素养教育理论和媒介的传播效果两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媒介批评总要依据一定时空下的新闻主导性理论对批评对象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既表达社会愿景、学术理想,又要遵循现实的逻辑.跨语境媒介批评是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的产物,须在具体的场域或情景中完成理论的建构.同时又要外来场域和语境的经验作为参照以砥砺和促进,以此建构横跨国界、横跨多学科领域、横跨多种理论和多种批评方法的媒介批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量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背后,是被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相当多的留守儿童迷恋媒介交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表明,电视和网络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提供精神慰藉的角色.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课题.本文结合郑州大学12名志愿者针对河南省30名留守儿童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在行动”,探讨了参与式行动方法在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并对如何实现留守儿童真正的、最大程度的参与,以及如何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目标进行反思,以期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