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念 《新闻世界》2013,(7):346-347
【摘要】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媒介技术论及公共性理论的视野出发来呈现当下对于传播的理解中存在的一些被忽略的维度。媒介技术论视野下,传播是理解社会、理解文明、理解现实的根本,传播中介了我们和现实的关系,现实便存在于传播之中;以"公共性"理论视野反观当下主流传播学发现,其遮蔽了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所提到的价值理性,忽略了传播本身作为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仪式,一种认识人类、社会的前提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框架理论是能够反映媒介对现实的建构,解释新闻媒介如何定义真实的重要理论.新闻从业者对某些新闻事件的选择、强调会影响受众对客观现实的理解,甚至会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事实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可见,新闻媒体如何建构客观事实以及其能否向受众呈现客观真实的世界十分重要.当前,人们对肥胖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媒体更面临如何报道肥胖信息的考验.本文旨在研究媒体如何对肥胖信息进行报道,进而考察媒体是否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造成社会认知的偏见,是否履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媒介批评总要依据一定时空下的新闻主导性理论对批评对象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既表达社会愿景、学术理想,又要遵循现实的逻辑.跨语境媒介批评是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的产物,须在具体的场域或情景中完成理论的建构.同时又要外来场域和语境的经验作为参照以砥砺和促进,以此建构横跨国界、横跨多学科领域、横跨多种理论和多种批评方法的媒介批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5.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6.
张晓露 《报刊之友》2012,(11):114-115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刚刚起步之初到今的不断探索改革,在一步步地进行自我完善。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在应对突发事件,维持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受众对于其形象的把握关系着新闻发言人工作的成败,于是媒介关于新闻发言人形象的建构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媒介在新闻发言人形象上的建构分析说明其重要性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7)
任何一种媒介在传播新闻时,都承载着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与受众的数量有关系,与新闻的质量有关系,还与所能引发的公众关注有关系。本文将着重探究在微博时代,新闻与受众方面出现的新机制,新机制主要包括新的传受关系、受众的互动行为以及微博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对社会现实日复一日的描述,影响着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媒体通过选择新闻事实形成媒介议题,使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从而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Entman)认为,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刘颖 《东南传播》2012,(1):40-42
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内容会对受众对于社会的认知产生影响,甚至上升到态度以及行为层面。在当前的社会舆论中,媒介事件往往是舆论的起点,甚至决定舆论的方向。因此,大众媒介对于媒介事件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曾发生的西外"阅卷门"事件为案例,对其报道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其建构的"象征性现实",并且检验其与客观事实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介与社会话语生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新闻媒介的本质属性,尚处于争论之中。从新闻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出发,探究新闻生产的"产品"的核心形态问题,以及新闻是反映社会还是建构社会的问题,实际上构成了对新闻观问题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当代新闻建构主义的观点主张,新闻媒介实际是社会话语的生产活动,新闻媒介是社会"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概念化为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地方主义三维度,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1421),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述并检验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表明,媒介使用行为与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和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会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互动,尤其在建构本地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离心趋势的感知会对其民族主义认同和城市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凝聚力的动力机制和实践目标,与大众媒介着力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则有着积极的正向的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媒体是社会正义之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的建构者,它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于国家行为正义与否的判断。本文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立论依据,认为在"棱镜门"事件中,媒体应明晰国家利益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借口掩人耳目、隐瞒权力滥用、置公民隐私权于不顾的做法有悖于媒体看护公众利益的天职,无助于社会正义之现实环境的建构。媒体可通过自我监管、强化正义观念、规范编辑加工手法、深化专业主义来建构社会正义的媒介环境,实现社会进步的边缘突破效能,进而维护社会正义的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冯莉 《当代传播》2007,(3):12-13
客观报道和新闻真实性的概念与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新闻真实性概念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客观报道原则在新闻事件由现实真实到媒介真实的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20):27-32
近年来,以环境污染为肇因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底层青年群体在维权抗争时,由于受自身媒介素养缺陷和外部环境所限,他们在话语表达和利益诉求上遭遇了诸多瓶颈,这种现实窘境被媒介放大并演化为媒介奇观,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断裂与失衡的现实转喻,以此可能会引发相应的社会风险。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探针,厘清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在表达意识、表达方式和表达组织方面的困境,透视其背后折射的并发性风险,并且以媒介干预为路径,把发挥媒介涵化效应、形塑媒介理性、提升组织建构能力作为现实考量,旨在构建出一条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媒介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媒介与社会现实处于协商、对抗式的关系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一个突出表现即是参与式传播。文章通过这一线索的梳理,为我们认识媒介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技术掀起的媒介改革对全球传统媒体形式改革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其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始与新媒体之间产生融合式革命,这被称之为媒介融合。本文着眼于新制度主义,深层分析了新闻生产研究时采用的社会科学理论,且基于社会建构下的新闻是其主要产物,新制度主义注重嵌进社会部门及其领域中媒介组织所体现的政治性及其文化因素,这时则认为新闻生产是必然的,其被各方面文化认可,这也说明组织对于文化规范和始于支配领域压力的遵从。因此,分析新制度主义视野下新闻生产对国内新闻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公民新闻打破了由媒介组织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组织垄断媒介传播的垄断局面,与专业新闻机构一起承担着社会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的职能与任务,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左右媒体传播的控制属性和规范力量,可说是对传统媒介控制理论的改写与补充,这一切需要从社会环境、新闻实践和理论演绎三个层面去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