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调查、测量、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构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指标体系和专项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研究结果:1)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指标体系从形态、技术和素质3个层面、8个要素来反映;2)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成绩与专项能力各指标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3)制定出了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建议:教练员利用专项能力数学模型进行模式化训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体能训练的角度对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式训练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对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并从体能训练的角度对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式训练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16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测量、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有效反映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水平的指标,建立了其专项能力特征模型和评价标准。旨在为教练员科学规划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女子撑竿跳高选材提供专项能力导向模型。  相似文献   

5.
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出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曙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85-486
对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与出手速度、出手角度等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出手技术的主要特征,为标枪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女子撑竿跳高运动训练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子撑竿跳高优秀运动员的选材将从体操选手占多数向全能选手占多数过渡,并随该项目发展.将最终走从小培养、多年训练的道路;进一步提高助跑速度是提高女子撑竿跳高成绩的趋势。训练实践表明,控制负荷量,提高专项训练强度,强化监控机制的实施,注重恢复措施的采用,同样在女子撑竿跳高训练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四方面构成,其对专项能力的贡献依次为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专项能力结构体系通过技术、素质2个层面,4个要素来反映;建立了撑竿跳高的结构特征模型,选取模型中载荷较高的握竿高度、最后5m助跑速度、卧推、左肘角度作为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型的代表指标。  相似文献   

8.
对影响男子撑竿跳高成绩的运动技术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对影响男子撑竿跳高成绩的运动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内外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及技术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在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理论逻辑分析法等,对排球运动的自身特点以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排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的六种训练方法,为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男子撑杆跳撑杆跳高成绩与世界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在于撑杆跳高的技术动作。本文以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杆跳高决赛的前六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学角度来探讨我国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特征,为我国撑杆跳高运动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大学生女子撑杆跳高短期训练计划的实效性,本文作者运用运动训练学等学科原理,结合作者多年从事高校业余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设计了大学生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短期训练计划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及运动负荷的控制。实践结果表明:针对高校业余运动训练特点,制定和贯彻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能使大学生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奥运会新兴田径项目,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成绩距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浙江女子撑竿跳高又呈现出国内一枝独秀的景象。文章旨在分析浙江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模式及形成机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寻影响我国女子撑竿跳高成绩突破的原因,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论述评价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指标,从而使得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提供统一的指标。为更多研究撑杆跳高技术的学者提供统一的评价和交流平台。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是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有一个短暂脱离撑杆约束的运动瞬间,技术动作要求运动员的踏跳点严格地控制在静态插穴时,上手握点的投影上。由此论述产生几项评价指标,如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情况、起跳角度、上握手的投影点距起跳点距离、起跳及插穴时间、起跳时杆弦角以及起跳时杆弦的缩短量等。  相似文献   

15.
高水平女子撑竿跳运动员的大周期力量训练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山  谢慧松  周铁民 《体育学刊》2006,13(6):107-110
对我国2名国家队高水平女子撑竿跳运动员一个参赛周期的力量训练分期进行研究。结果认为:(1)根据撑竿跳运动专项力量构成特点,一个参赛周期的力量训练可沿基础性全身力量训练、原动肌肉体积适度增加训练、原动肌肉最大力量提高训练、专项爆发力提高训练、最大力量与专项爆发力保持训练途径进行阶段性复合训练;(2)分期式力量训练不仅有助于专项力量的转化与提高,而且可以保证竞赛期专项力量在比赛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个案研究发现,2名国家队高水平女子撑竿跳运动员经过系统性力量分期训练,在各项最大力量(负重半蹲、上斜卧推、肩上推举、硬拉、腿弯举、提踵)与专项力量指标(下肢无氧功率自行车测试、助跑5级跨跳远、跳远)上较上一训练周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并促进了专项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的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08—2007-08份所参加的各次大赛技术进行跟踪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生物力学测量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选取的主要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杨雁盛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身体重心水平方向速度损失过大,垂直方向速度增值过大,从而造成起跳垂直分力过大,致使腾起初速度减小,但整体赛次起跳阶段重心腾起角度保持较好,符合撑竿跳高对起跳腾起角的技术要求;步幅和步频基本符合撑竿跳高最后两步步长变化的技术要求;起跳离地瞬间摆动腿髋角偏小,但大小腿折叠角度基本符合撑竿跳高技术要求;起跳点位置偏近是起跳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现代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特别是中国女子撑竿跳高对这一运动的贡献,回朔了其历史发展情况,并根据目前女子撑竿跳高现状,对今后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