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人生道路坎坷,仕途险恶,行人得多多留意呀。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杨柳和离别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柳”谐音“留”,所以古人在分别时以折柳相赠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挽留和不舍在唐朝,这一行为更为流行,在那些赠别的诗篇里,杨柳的字眼触目皆是:“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江上东西离别饶,旧条折尽折新条。”(姚合)……下面选的两首关于折柳送别的五绝,虽然短小,却蕴舍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谊,悉心体味,才能理解它们的妙处。  相似文献   

4.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5.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6.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最甚。那么,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呢?首先,柳音——留。古人以"柳""留"谐音,表示主人的挽留之心。  相似文献   

7.
《折柳阳关》是《紫钗记》中的重要关目。一直作为辞采华美、情致惆怅的生旦戏在舞台上长演不衰。"折柳送别"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传统习俗,霍小玉阳关送别所折之柳与《牡丹亭》中柳梦梅手执之柳在意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自汉代起,我国民间便有折柳送别之习俗。为何折柳送别,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古时候柳树多种在大路两旁,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二说“柳”与“留”同音,折柳有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蔓长,可拴住人的心儿。下面采撷几首咏柳诗,与君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这是南朝萧绎的《绿柳》诗,写得较早,描绘出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美景,着眼于花、叶、色,突出一个“绿”字,颇有诗意。  相似文献   

9.
折柳寄深情     
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习俗。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写离别的。“依依”既写出了柳条迎风摇摆的样子,又借柳条写出了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此,古代文人写离别时,往往要写到柳条。也有人说“柳”和“留”读音相同,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不过,据文字记载,“折柳”始于汉代。《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  相似文献   

10.
送别在唐朝     
和亲友分离的时候,折柳写诗作别,是古代文士的一种浪漫作派。“柳”寓意“留”,故“柳”往往成为送别的象征。“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就是送别名篇中的代表作。我特别偏爱这些“送别诗”,细细的品味,常在心底生出淡淡的忧伤。可以说“送别”中隐含了唐文人最深最痛的哀怨。江淹谓“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然谁能体味到“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的另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伤?王勃一语道破这…  相似文献   

11.
人生四章     
大家都会唱《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似文献   

12.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每个时代人们对离别的共同感受.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们来说,离别就尤其触动他们的情怀.灞桥折柳.长亭伤别,自古不尽的相思别离之泪,衍化出绵绵不绝的送别之诗.盛唐诗坛气象万千,送别之作亦佳什迭出.名篇璀璨.然而万语千言别离之情,似乎都不出这样两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它的作者,便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的盛唐诗人王维.王维给后人留下了70多首送别之作,其情其态,都显示出有别于其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诗词中表达愁绪的意象稍作整理,认为有以下的几种常见途径。一、利用谐音表达愁情1、字音谐音:主要利用意象词语与表达情绪词语的谐音双关,暗示愁情。A、柳者,留也。其实,柳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别离文学作家的笔下,它却总是那样多情。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中的少妇也许是在后悔自己没“留”住夫婿,而让自己独品寂寞之苦;“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在诗…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一、引子:且看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闻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考题设问的关键是“折柳”,因此,弄清该词在古诗词中的含义及作用,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故此,笔者就以“折柳”为引子,漫话“柳俗”。二、柳俗:1.“折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导引] 时代发展到21世纪,有识之士对人文精神更为关注。高考文学作品材料的选择也体现着这一导向。2002年高考涉及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折柳送别”和“知音”等富有民族习俗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19.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风情万种的柳树,古往今来,不知撩逗了人们多少绵绵的情思。一、折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者, 应为离别多。"(王之焕《送别》)折柳送别,这一民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  相似文献   

20.
道别礼俗是送别题材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厚的文化意味,本文从送别礼俗、留别礼俗、折柳送别礼俗三个层面入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同时向译语读者传达中国送别诗歌的别样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