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在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言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今年高考的文学鉴赏题独辟蹊径,设计新颖,颇具特色。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2002年高考全国卷一第17题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这样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4.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和北京试卷的第16题考查了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两卷的共同特点是增强了主观题的分量和作答的开放性,指示我们今后应该加强做文学鉴赏主观试题的能力。 怎样加强这种能力呢?首先让我们了解2002年全国试题和北京试题的考查点所在。 全国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道考查题抓住“折柳”一处,实际…  相似文献   

5.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6.
去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使用的材料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折柳”这一典故。因“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  相似文献   

7.
历岗 《小学语文》2010,(9):50-50
问:“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这句诗中的“折”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8.
鉴赏古诗词,不能只就题做题,应该在审清题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从诗题入手,联系全诗内容及与诗词相关的内容来进行鉴赏。请先看一个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相似文献   

9.
2002年全高考诗词鉴赏中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技艺的鉴赏,学生是否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人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考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相似文献   

1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读一首古诗,如果能够与许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会比仅仅从它的字面去理解有趣得多。这里我们就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为例。如题目所示,此诗产生的缘由,是某个春天的夜晚,李白在唐朝的东都洛阳听到吹笛声,心有所感。但这并不是孤零零的偶然事件,它与一系列文化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让学生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分析其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此题正答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相似文献   

13.
笛子,古代名箎(音池),后称横吹或横笛,因为用竹子制作也叫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管乐器。唐代诗人李白在诵笛中有这样的妙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古代名箎(音池),后称横吹或横笛,因为用竹子制作也叫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管乐器。唐代诗人李白在诵笛中有这样的妙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相似文献   

14.
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将要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这首诗中还有没有疑难问题或要质疑讨论的问题?”梁璐苹同学就提出:“诗中结尾部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二句中,究竟是谁在断断续续地哭呢?”  相似文献   

15.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子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李白35岁客游洛阳时写下的一首绝句。其时为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离开西蜀已整整十年了。这十  相似文献   

16.
自 2 0 0 2年起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简析题。 2 0 0 2年是阅读李白的《春色洛城闻笛》 ,要求考生理解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是否同意是“关键”之说 ,为什么 ?2 0 0 3年是阅读王维的《过积香寺》 ,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 ,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 ,“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 ,“诗眼”是“咽”和“冷”一般都做得较准确。而在回答“为什么”和“作简要分析”时难住了不少考生。普遍感觉有点理解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这说明学生缺少诗歌鉴赏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自 2 0 0 2年开始 ,高考古诗词曲赏析由原来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 ,这一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古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因而受到普遍欢迎。但由于许多考生对此类题的出现颇感陌生 ,做起来就显得十分吃力 ,故而聊举几例 ,以使广大考生做到心中有数。一、理解关键有些诗词的内容 ,就整体而言并不难理解 ,但要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 ,则非要透彻理解其中的关键之所在不可。 2 0 0 2年的高考(全国卷 )就是抓住这一点设的题。请看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问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  相似文献   

18.
一、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2002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写笛声的,这笛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目中的“闻笛”,“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再如2003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王维的《过香…  相似文献   

19.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我们现在还能从很多古诗词中领略这些乐曲的魅力。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折路边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  相似文献   

20.
自汉代起,我国民间便有折柳送别之习俗。为何折柳送别,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古时候柳树多种在大路两旁,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二说“柳”与“留”同音,折柳有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蔓长,可拴住人的心儿。下面采撷几首咏柳诗,与君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这是南朝萧绎的《绿柳》诗,写得较早,描绘出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美景,着眼于花、叶、色,突出一个“绿”字,颇有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