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资深记者在谈到记者成长之路时说:"一个记者的经历,可以概括为‘古,灵,精,怪'四个字."所谓"古",就是指新记者对情况不熟悉,缺乏社会实践,采访不知从何下手,很古板;所谓"灵",就是指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变得灵活些了,社会联系面广了,情况也有些积累了,采写上路了;所谓"精",就是说记者不但能深入基层,打开局面,而且能独立地进行采写活动,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记者了;所谓"怪",就是进入成熟的阶段,无论到哪里采写,无论接受什么采写任务,都能左右逢源,成为一个出色的社会传播活动家.为此,作为一个记者的起码要求,必须在眼力、脑力、脚力和笔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与锻炼.  相似文献   

2.
从事电视新闻拍摄多年的老记者有句"行话":新闻拍摄主要就是"玩镜头",只要镜头拍好了,一条"好新闻"就成了一半了。这里所说的"镜头",其实就是新闻画面的构图和拍摄角度。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构图和角度的选择对于新闻来说的重要性,所谓同一条新闻,不同的记者会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而获得的报道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笔者是新闻记者出身,对稍纵即逝的新闻拍摄,尤其是角度的抓取很有感触。一个记者到达新闻现场之后,不单单是一个"机器架子",机械地进行简单的拍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十分重视这样一种新闻,即让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进行"角色置换",以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事件的参与者身份,投入到这一工作或事件中去.然后进行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目前尚未见到专家学者为之下一个明确的定论,笔者姑且称之为"参与新闻".  相似文献   

4.
按照传统的新闻学讲义,新闻采访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指记者为反映新闻事件而采取的信息搜集行为。按照这样的定义,记者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字导演",按照既定的剧本(新闻事实),进行文字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记者向一家企业勒索财物遭到拒绝,恼羞成怒之下他编造并发表了一条有关这家企业产品质量有严重问题的假新闻,事情很快败露。这里我说的只是"一个记者",事实上,在今天的媒体队伍中这样的记者又何止一个。  相似文献   

6.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电视民生新闻的记者,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经常会接到很多零碎平庸的报料,采写的稿件往往都是涉及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因此经常会被认为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但实际上,在这些平常的事件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和许多有价值的好新闻。关键是看记者如何能够"以小见大",抓住并把握好这些新闻线索的主题,做深做厚。  相似文献   

9.
杨敏 《记者摇篮》2008,(3):33-34
有些记者工作多年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觉得司空见惯,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采访写作的激情,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记者的职业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练就一双"勤快腿"炼就一双"勤快腿",是记者适应工作的必然要求。记者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动态性的工作。每天要通  相似文献   

10.
"短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也是目前大力提倡并在各种新闻评奖中设有奖项的新闻体裁。一个记者如果想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获奖的水平,特别是在国家级评  相似文献   

11.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更为真观、真实。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现场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作为展现新闻真实的一个"着眼点"而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第一看点"。作为记者出镜打破了单纯现场画面配画外音的形式,给电视新闻报道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但出镜技巧很有讲究,值得深思探究。一、"出镜记者"要有强烈的现场感、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二、"出镜记者"要把自己当成观众去采访,出镜时要抓"活鱼",要以"点"出镜,抓住细节。三、"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出镜时的屏幕形象。  相似文献   

12.
杨军 《新闻爱好者》2011,(15):99-100
目击式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用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纪实性、观察性报道。它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目击式新闻因此也被称为视觉新闻、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14.
陈乐 《新闻知识》2007,(11):23-25
记者一直被称为"无冕之王",作为普通的新闻从业人员,记者何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社会头衔?王者,具有主持公道,平衡天下的基本职责;王者之言,是公正之言;王者的立场,必定是能够一锤定音的公正立场。正因肩负着树立公正立场的重大社会责任,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代表的记者被称为"王"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5.
《记者摇篮》2014,(3):3
对于记者来说,最常用的是正面表述角度,如"某年某月某日某单位举办了什么活动",往往是站在活动组织者或线索提供者的角度去报道。更多的情况属于"规定动作",不允许超规越矩,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或事实面前,如何突破常规,求新求变,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去挖掘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同一个新闻题材,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写法,其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也不会一样。把自己的新闻写得发"亮",这是每一个记者的追求,也是其业务水平的体现。 发现"亮"点,首先需要有敏锐的眼力 新闻的"亮",并不是记者想写就能写出的,如果没有沙里淘  相似文献   

17.
对新闻敏感传统认识的商榷新闻敏感的重要性在新闻界已多有所论。它被认为是记者(泛指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特征","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和主体的心理素质","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是每个记者需要终生努力以求获得和保持的素质"。但是,我们对新闻敏感的理解和对它的所由发生却研究得比较少,在西方,有些学者喻之为"新闻眼"新闻鼻".青指记者目光繁重锐.反唐敏捷.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还有的新闻学者把新闻敏感喻为"第六感官",意指除眼、耳、…  相似文献   

18.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9.
郑一卉 《新闻界》2013,(12):77-80
公共新闻运动为美国记者打造一个新的身份——"公民身份",但此新身份并未获得美国新闻界的广泛认同。这是因为它与新闻专业主义发生了冲突。新闻专业主义仍是美国新闻业的重要内在逻辑,逾越和颠覆新闻专业主义的企图在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王辰瑶 《中国广播》2013,(6):128-128
数百年来,不断发展的新闻职业理念和一系列操作性规范都在要求记者要尽可能"专业"地去观察和记录事实,而不是制造事实或成为事实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旁观者清",与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才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