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媒介伦理的基础是道德哲学,儒家伦理思想和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推进了当代媒介伦理学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伦理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遵循人类尊严、告知真相和非暴力的普世伦理准则。"窃听门"丑闻和"世界传播新秩序"的衰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播伦理问题。职业伦理总的趋势是走向实践或者应用伦理,最终会走向公共伦理。媒介伦理学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尤其是在今天的“地球村”里.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而倒闭,“窃听丑闻”是整个新闻界的一个悲剧,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新闻界.新闻,在本质上是中性的,服务于公众,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报道真相,这是新闻的核心内涵.因而,窃听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抵触法律、违背新闻伦理、冲破社会道德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同样值得中国新闻界警醒,而非袖手旁观、幸灾乐祸.不客气地说,中国类似的问题或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杨敦显 《新闻界》2012,(13):73-76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不但暴露英国小报新闻伦理缺失的问题,也暴露了英国媒体监管机构的失职。英国报刊的主要监管机构PCC失职有三大原因:调查取证不到位、用调解代替监管、缺乏真正独立性。PCC在窃听丑闻上失职表明,英国报刊业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变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段豪杰 《新闻世界》2011,(10):222-223
2011年7月窃听丑闻给默多克新闻集团以重创的同时,也引起了传媒业界和学界的反思。本文主要分析了窃听丑闻所暴露出的英国传媒体制的诸多问题,并对媒介权力的规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散播丑闻起家,又因深陷丑闻而猝死,《世界新闻报》用一场窃听风暴,了断了自己168岁的性命。但是说完那一句谢谢,再见之后,却依旧没有让窃听丑闻走到终点。8月18日,英国警方以涉嫌密谋窃听的罪名逮捕了原《世界新闻报》驻美国好莱坞记者詹姆斯·德斯伯勒,  相似文献   

6.
一、从窃听丑闻说起,谁是压垮《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初,《世界新闻报》2002年侵入13岁被绑架女孩米莉·道勒手机留言信箱一事曝光.随后,《世界新闻报》多年的窃听行为大量曝光,受害人可能达到4000多位.这,显然引发了众怒,《世界新闻报》一时间便失去了立足之地,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停刊.事情还没完.7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因窃听丑闻被捕,库尔森曾任《世界新闻报》主编,同日,卡梅伦召开记者发布会,辩称当年雇佣库尔森“没有错误”.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世界新闻报》不断因为窃听丑闻进入公众视野,2011年以来其窃听丑闻更是持续发酵,在7月到达顶峰,在这一系列窃听事件中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受到伤害的社会各界人士,和默多克新闻集团高层的各种危机,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窃听与曝光的这些新闻记者,同时也让大家深深反思记者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8.
7月10日,有着168年历史、280余万份发行量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陷入窃听丑闻而被迫关门。英国媒体披露,《世界新闻报》不仅窃听电话,而且截收电子邮件,窃听对象约4000人,包括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伊拉克战争阵亡士兵家属,以及英国各界名流及王室成员。窃听丑闻不仅葬送了这家拥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小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2012,(3):25
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新闻国际集团2月20日宣布,将从本周末开始推出《星期日太阳报》,取代去年在窃听丑闻中关闭的周末报《世界新闻报》。英国媒体认为,这是默多克自去年在窃听丑闻遭受一系列重挫以来,首次发  相似文献   

10.
《报刊之友》2011,(8):137-137
连日来,随着《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事件的持续发酵,世界各国媒体在批评该事件的同时,也在质疑西方新闻价值观。英国《金融时报》21日发表题为“卡梅伦、判断力及媒体”的社评指出,连日来电话窃听丑闻的扩展,已使首相卡梅伦处于遭受实质性打击的威胁中。在任用库尔森为新闻助理及他与新闻国际高层关系这两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新闻世界报》的窃听丑闻,突破了新闻伦理和法律的界限,对新闻自由、民主制度、新闻独立精神和监督机制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这些教训值得全世界的传媒业者引以为戒。这一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它再次凸显了市场新闻业的致命缺陷,也使我们重新思考新闻传媒的边界以及新闻业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2.
“窃听风暴”愈演愈烈,新闻集团面临拆分。发端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已然演变成一场关于新闻自由、道德约束和政府监管的世界性激辩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4日,由于窃听丑闻被揭发,英国《世界新闻报》于7月10日出版了最后一期,终结了长达168年的历史。随后,包括一向以严肃报道著称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镜报》等报纸也相继被披露"普遍"存在窃听电话现象。为了应对窃听丑闻,2012年6月28日,新闻集团分拆为出版与娱乐两家上市公司,默多克也于7月份退出了旗下数家子公司的董事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台湾TVBS新闻台“黑道呛声影带”丑闻进行分析,认为这一丑闻实质上是收视率与媒介伦理博奕的结果,呼吁媒体业者引以为戒,建立和巩固媒介伦理的大厦,切不可片面追求收视率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11,(8):137
<正>连日来,随着《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事件的持续发酵,世界各国媒体在批评该事件的同时,也在质疑西方新闻价值观。英国《金融时报》21日发表题为"卡梅伦、判断力及媒体"的社评指出,连日来电话窃听丑闻的扩展,已使首相卡梅伦处于遭受实质性打击的威胁中。在任用库尔森为新闻助理  相似文献   

16.
继《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之后,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又爆出丑闻,可谓祸不单行,一系列的失实报道,新闻道德的滑坡,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重建媒体的公信力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反映出当下英国社会中,新闻业、政治权力、财团、司法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媒体在新闻获取时突破运营底线。因此,要在反思英国窃听丑闻本质的基础上,反观当下我国的新闻的运作并引以为戒。要通过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教育,加强对媒体运营活动的监管,以合法途径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18.
田新玲 《新闻知识》2012,(3):109-110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揭露了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曾经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以致扰乱警方破案。由此,"窃听丑闻"爆发。《世界新闻报》多名相关人  相似文献   

19.
最近,《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的“汉芯一号”造假案,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职业伦理的争论。网友Bingo首先发现,该报记者拒绝了一个人要求保密的请求,并将他们网上的谈话内容。原原本本记录在公开见报的文章中。Bingo认为,即便揭露丑闻,记者也不应该因此而偏离既定的新闻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20.
杨璐菁 《新闻世界》2011,(11):195-196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新闻界。一直以来,西方新闻界声称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指导实践,但近来发生的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而被迫停刊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出质疑。本文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窃听丑闻中新闻媒体和从业者的失职行为,进而揭示出经济利益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变质的根源,同时呼吁西方新闻界应该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