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美的需求。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升其审美教育层次,唤起高职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高职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美育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如何通过美育教育来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为社会和就业单位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技能型、实用型的高级人才。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生在学习,生活及择业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善于人际交往等等。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切实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取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积极心理学启发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挖掘高职生的积极特质、建立积极认知,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改变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正面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随之发展,微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公平心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基于此,立足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微课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义,并提出微课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随之发展,微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公平心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基于此,立足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微课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义,并提出微课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随着心理科学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的转向,心理科学的使命也在其消极功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基础上增加了积极的功能(让所有人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意义;发现并培养具有天赋的人)。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更积极的功能定位: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更积极的教育目标:致力于提升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更积极的课程内容:幸福感、乐观与希望、情商。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个人品质及人际关系为主要目标.实施对积极心理学理论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接的研究.旨在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精髓转化为实践,并恰当地融入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之中,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转向积极、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补救转向预防、从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潜能的开发的新方向、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重要教育类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比于本科生,高职生心理状态更加敏感和脆弱,情绪人格等心理健康素养亟待加强。高职院校应兼顾优良技术技能和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转变理念,突出服务属性;加强重视,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团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技能大赛为抓手,重塑自信;运用积极情绪干预,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融合多方资源,建好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网络。科学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及时干预和化解高职生的各种心理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以某职业学院和某大学的学生为样本,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六大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高职生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团队精神、感受爱、真诚、爱与善良;最差的五项品质为创造力、勇敢坚持、热爱学习、自制、领导能力.高职生在社交智慧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但在好奇心、宽容和心灵触动上得分却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创造力、爱学习等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且大多差异极显著.在高职生群体内部也存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针对结果,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以积极心理学引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期从微观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宏观上实现和谐校园,以致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强调积极的自我体验。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沿袭了消极心理学模式,仅仅关注小部分问题学生,忽视了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汲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其应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把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树立学生心理健康观念、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主阵地。结合社会需要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作为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面向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要主动融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培育学生积极职业心态和专业的职业素养,实现公共课程的职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统计分析有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结果表明: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高水平发展经历了从快速升温到逐渐沉淀的过程,总体研究水平较低,研究者之间缺乏合作,高职院校是该领域的研究主力军,职业教育类期刊是该领域的主要交流平台。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贫困生和新生心理健康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和模式构建研究。未来,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从凝聚核心群体力量,提升研究水平;融合多学科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加强高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普遍性研究;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一位强调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成长。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把握高职生心理特点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压力及其来源、排解方式的问卷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综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化分析与研究,了解其特征,可助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迈上新的发展台阶。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特征,总结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提出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庞辉 《成才之路》2023,(11):37-40
心理健康课是培育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阵地,它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走向社会。文章概述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分析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并提出以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等举措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把高职生作为独立群体,研究其幸福感,对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和分析性别、年级、专业、成绩等因素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学生干部对高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普 《成才之路》2024,(11):13-1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渐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还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管理质量。文章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在线课程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可服务于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能。打造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教学的"教学生态链",基于MOOC平台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教学模式,设计与制作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以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