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正交码与等重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 (n,w ,λ)光正交码C连同所有码字经循环移位后所组成的集合形成了 (n ,2w -2λ ,w)等重码 ,一些等重码按照一定的规则选择后 ,便可构成光正交码。文章从等重码的构造方式入手 ,从而得到了光正交码的几种新的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2.
二元参数函数,其中、为参数变量,消去u、v得z=f(x,y).用向量形式表示为r=r(u,v)={x(u,v),y(u,v),z(u,v)}其几何意义代表三维空间中的一个曲面S.对于曲面上任一点P(u,v),u线方向切向为ru,v线方向切向为r,则点P的法向为从几何上看,在二元函数z取极值的P处有关系N//a,其中向量a={0,0,1}因此可得到如下方程:曲面S上参数满足方式的点称为二元函数的驻点。显然驻点是二元可微参数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下面二元参数函数的充分条件.设二元参数函数的曲面为为…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二维八面准晶体的物理性质中,介电,压电,新颖性,光弹,拉曼和布里渊张量是很重要的。本文动用群论理论对点群8(C8),8^-(S8)8/m(C8n)、8mm(C8v),822(D8)和8/mmm(D8h)的张量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4.
在倾角为θ的斜面顶端 ,水平抛出一粒石子 ,石子初速度为v0 ,试求经多长时间石子落到斜面上 ?设斜面足够长 .解 :如图 1 ,设经时间t小石子从A点落至斜面上的B点 ,则物体在竖直方向下落的位移y =12 gt2 ,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位移S =v0 t.则有 :tgθ =yx =gt2v0,故t=2v0g ·tgθ .上式表明 ,以某一初速度v0 从斜面上某点水平抛出的物体 ,如能落在斜面上 ,则物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t=2v0gtgθ .例 1 如图 2 ,两斜面的倾角分别为37°和 53°,在顶点把两个小球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分别向左、右水平抛出 ,小球都落在斜面…  相似文献   

5.
未来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将采用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而混合预编码是毫米波MIMO系统常用的一种提高频谱效率的方法。与传统的全数字预编码相比,混合预编码优势明显。针对混合预编码设计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SVD)和等增益传输(EGT)的混合预编码算法。MATLAB仿真分析表明,该算法相较于基于正交匹配追踪(OMP)算法的预编码算法,具有更好的频谱效率,且算法复杂度更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推导出利用外推法求算电池标准电动势E^o的一般公式,并论证了E+vRT/nFln「(v+^v+v-^v-)」1/vm/m^n与√m的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离散超小波变换的基础上研究最优双正交小波。用特征值接近1来描述“正交程度”。当且仅当MinMaxλi(ω)↓ω 1≤i≤2n越接近于1时,正交程度越高。通过对离散超小波变换下双正交小波谱分析来解决最优双正交小波对正交变换的接近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双正交小波谱有界这一类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5G时代频谱资源紧张问题,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ssess,NOMA)成为最佳选择。对NOMA技术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如功率复用叠加编码技术和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技术进行了阐述。研究了下行链路中基于功率域NOMA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得到合适的功率分配比范围。在此基础上加入Turbo码,并对加入Turbo码后的NOMA系统误码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实际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快衰落时选信道中空时分组码的正交性被破坏,从而产生的空时码元素的单元间干扰(IEI:InterElement Interference)将造成传统解码算法的性能恶化,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检测算法--迫零并行干扰对消(ZF-PIC)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信道变化很快的条件下仍能有效地抑制了IEI,从而将正交空时分组码的应用推广到快衰落时选信道中。  相似文献   

10.
设G是一个阶为n(n≥5)的2-连通简单图,最小度为δ.本文证明了若对G的任意两个不相邻顶点u,v都有|N(u)∪N(v)|≥n-δ成立,则G是{3,4}-一点泛圈的,除非G≌Kn2,n2.  相似文献   

11.
L图的确定     
通过对L图存在性的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当顶点数v与边数ε分别满足公式。v=2+∑^mnn=1ε=v+m-1(2≤m≤3)时,可以确定出人图。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按速比行程系数k和摇杆摆角中设计Ⅰ型曲柄摇杆机构的非选代法,计算式简单,计算表明,该方法所确定机构的最小传动角(vmin)与优化的(vmin)max相同,而杆件总尺寸比优化的总尺寸小3%.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处理许多曲线问题时 ,经常把曲线分成许多小段 ,以至于在很小的范围内曲线可以作为小的直线来考虑 .但是在下面这组题目中 ,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例 1 如图 1所示 ,一物块分别沿斜面AC和ADC自A点滑下 ,已知物块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都为 μ ,物块在D点无能量损失 ,沿斜面AC滑下的速度大小为v1,沿斜面ADC滑下的速度大小为v2 ,则 (   )A .v1>v2    B .v1<v2C .v1=v2    D .无法确定   图 1        图 2例 2 如图 2所示 ,一物块分别沿斜面AC和曲面ADC自A点滑下 ,已知物块与斜面…  相似文献   

14.
l问题提出 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其含义究竟指什么?对此说法不一.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入射光比较强,那就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目多,因此产生的光电子也就多.”可见,教材中的入射光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数目的多少.但不少物理资料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入射光的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沿光传播方向)光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能量.若光的频率为v,每秒(沿光传播方向)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光子数为n,则光的强度 I=nhv。不少教学参考书对这个问题也说得不够清楚.上述两种…  相似文献   

15.
实验预习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此点称为焦点.将物体分别放到西透镜与焦点之间(u<f);放到焦点与2倍焦距之间(2f>u>f);放到2倍焦距之外(u>2f).用光屏接收所成的像,观察像的性质以及像到透镜的距离情况,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主要是观察蜡烛的火焰经过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所以蜡烛是物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物距(u);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像距(v). 思考题 1.如图5-l甲所示,物体(蜡烛)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能…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大规模高三联考的物理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命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长为L的绝缘小车A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带电物体B(可视为质点)以v0的速度水平滑上小车的左端,当它们相对静止时,B恰好滑到小车的右端,并同时逆电场线方向进入宽度为L/m的有界水平匀强电场中,已知B带正电.当B在电场中运动时间为L/v0时离开电场,B离开电场时,小车A和物体B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B向右,A向左.求:(1)物体B离开电场时,A、B的速度vA、vB等于多少?(2)电场力对物体B做功如何?图1原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在解题过程中进行相互运用,往往事半功倍.如在物理学中常见的速率一时间图像v=f(t)和t所围成的面积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质点的位移(如图1)。现将化学反应速率类比为质点运动,则可把这个物理知识迁移到化学问题中去,解决有关化学的反应速率图像问题. 例1在容积固定不变的4升密闭容器中,存在可逆反应: X(气)+ 2Y(气) 2Z(气),并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物质的量…  相似文献   

18.
在CDMA(Code Divisin Muhiple Access,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由于多个用户的随机接人,所使用的扩频码集一般并非严格正交,码片之间的非零互相关系数将引起各用户间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多址干扰.为了能够有效的抑制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干扰,抗“远近效应”,就引进了多用户检测(MUD).多用户检测技术在传统检测的基础上,能有效地消除MAI的影响,从而改善系统性能,增大系统容量.对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和与之密切相关的MMSE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郑小明 《物理教师》2000,21(7):32-32,34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物理教学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下面我想谈谈本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一点体会.1计算机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直观性和高效性 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即将其特有的图像、文字、声音、三维动画和视频播放功能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带来理想的效果. 例如,有关斜抛运动的一个问题;用大小一定的初速度v0将小球从不同的投射角θ斜向上抛出,什么情况下小球的水平射程最远? 针对此问题,我设计了小球从不同投射角(每隔5°)斜上抛运动的动画…  相似文献   

20.
一类函数最值的求法彭绍光(河南省夏邑师范学校476400)函数的最值问题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难点,其方法灵活多样.本文就一类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行探讨,给出一般性结论.命题设a、b为正数,变量u≥0,v≥0,且u2+v2=p(定值).则函数y=au+bv(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