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考察传统学术视野下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刘基和谐思想的内容、特色及其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刘基作为历史上的"三不朽"伟人,既有经世的实践经验,又有传世的所立之言,他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丰富而且深刻。刘基和谐思想既继承了传统的和谐观,又有许多创新,他更着重于动态和谐的建设,主张"通其为天地之盗",认为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刑",并且"政刑"是体现王道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惩恶除奸的刑法和约束人们行为、让人事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在刘基这里得到了更有力的强调,并且他进一步指出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光靠顺道之"德"和确保德教落实的"政刑"之"方"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这剂药,以促进和谐社会得以实现。刘基把制度建设提到"王政"层面上,重视制度建设,提倡"天地之盗"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儒家和谐观一种有力的推进,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具有历史理性求真、人文关怀向善、艺术形式尚美等特质的文学,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追求明净、雅洁、澄清、透亮人生之境与诗歌之境,故人们用"清"形容之。"清"的形象、"清"的人品与"清"的诗歌在孟浩然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颇具宗教精神,也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就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而言,其与李白、杜甫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一种人格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存在,孟浩然人"清"、品"清"、诗"清",永远超越于时代之外。  相似文献   

6.
黄侃把"命意修辞"作为"为文之术"之纲维。在黄侃看来,作文之旨,大体是"命意"、"修辞"两方面的功夫。"命意"是内容方面的要求,"修辞"是形式方面的要求。他强调,词意为本,自然为质,并以此对"风骨"作以解释,从而使风骨论从虚空落到了实处;黄侃又主张"文不弃美",以"合乎中道"为理想之准的。故而他回避了刘勰之反"侈艳",而反"朴陋",树起了倡"文饰"的大旗。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社会之"善"(不损害一人利益而反应和体现所有公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善的型"(生产力或者国民经济总量)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正是是站在历史的特殊发展阶段,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善"标明了最终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卢梭异化理论的逻辑前提是"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是人原初而又本真的生存状态。可是进入社会生活当中,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就异化了,而异化的根源是人"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而且异化的具体历程经历了私有制、国家和专制制度三个阶段,这也是人类不平等的演进过程。那么不平等根源的消灭就是对人类的异化生存的扬弃,是向本真的"自然状态"的回归。但卢梭的回归不是复古,而是一种以超验的维度对现实的解构与建构,同时他也找到了超验维度与经验维度相结合的现实通道,那就是"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9.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0.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2.
河北作家胡学文的作品执著于对底层民众生存现状及其精神世界的关怀。胡学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坝上风情,他笔下"目不识丁"的乡村妇女更为理性、明智,坚持一份关于人性的又或是道德的捍卫。在他的作品中,女人比男人背负的更多,更有一种救赎的力量。除了明显的底层性之外,胡学文的小说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他一点点剥开那些浮华背后的内伤,从容淡定地披露人世百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一份批判与质疑。较之同类的作家,胡学文的小说创作更显得成熟沉稳,更具有反思意义和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3.
T.S.艾略特自称为英国温和保守主义的继承者,他对当时自由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和个人至上等观念大加斥责,对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大加赞赏。他提出健康与和谐的社会应该尊重传统,当然他所认为的传统是动态发展的,是具体社会一历史的。面对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他主张建立社会等级制,确保少数精英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导向作用。同时,他主张建立拥有新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督教国家以及基督教社会,救赎濒临崩溃的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艾略特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观呈现了他的社会忧患意识,展示了他敢于“面对社会发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杜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的社会价值,他要求教育要尊重人性,以儿童为中心,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形成建设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用才干,通过教育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技术、有创造精神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的社会化的人,改造并创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描摹世相人情百态的世情小说,可以见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和约束。中国古代社会以"三从四德"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德性,将女子一生鲜明地划为三个阶段,即未嫁、既嫁、寡居。本文以这三阶段的分期为出发点,以女子之"从"为侧重点,分析世情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古代未婚男女、已婚夫妇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相关婚姻伦理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6.
文廷式主张打通古今中外,为变革时代所用;主张学术随时代而尽其变,检讨汉学、宋学之缺陷;为改进中国政治制度,他编撰《新译列国政治通考》以介绍西洋政治制度。他探求西方科技知识,以有益于“民生日用”。比较中外宗教,分析儒学、墨学之特征。引入佛家平等说分析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对轮回说进行新的阐发。他长于史学,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考辨论述,颇具史学价值;批判清代诗学,论词学兴衰,亦有独到见解。惜其著作多为评点式,未成体系,有的书稿散佚,影响他未能成为学术大家,但他是一位思想变革与学术创新的先知先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社会以来,女性越来越多地投身于社会领域,参与到教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女性的社会角色也随之更加丰富。到了新中国时代,女性更是以半边天的形象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80年代之后,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强人”“女博士”“女汉子”等与女性形象有关的热词先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看似赞美的热词,其背后隐含的却是男性的讥讽.而女性对于这些热词的逐渐接受与重新解读,反映出女性的不断成长,这对于两性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另外,当今社会男女两性之间仍存在隐性的不平等现象。需引起更多关注与反思,使两性关系更加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狄更斯以杰出的文学大师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社会评论家和批评家。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和民生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卓越的透视力,有效地利用小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政治和道德弊端进行尖锐的批评,同时对英国社会的弱势阶层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改革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狄更斯相信社会必须具有道德才能生存,道德的力量可以造福社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小说建造成一个道德库,以此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他的大多数小说是对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描写与批判,成为"英国状况"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他对社会的评论提高了阅读者的集体意识,有效推进了越来越影响当局决策的公众舆论的形成,也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城市治理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带动了许多优秀作家利用小说对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并影响英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着急剧转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辛亥革命对旧世界的摧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的解放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风气,使长期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一代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婚姻作为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首先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要求夺回婚姻主权,打倒封建婚姻制度,不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社交公开、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一夫一妻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说过:"女性解放的程度,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女性最终的独立,并非单纯的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就可以,而是要男性愿意认可你,你所在的整个社会愿意承认你。女性要想真正获得平等、解放,实现女性人生,必须和男性携手共同提高精神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