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引在湖南张家界风景区开发以后,有人惊奇地问当地居层:“如此美好的风景,为什么过去不早说呢?”对方也惊奇地反问:“天天看的东西,有什么值得一说呢?”这一反问,起码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美好的事物,看久了也会不以为美,因而也就淡化了对它的美感享受,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感知的钝化状态。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
“真积力久则入”出自《荀子·劝学》,原文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它说明一个我们都熟悉的深刻道理———学问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积累是做学问的基础,没有积累就不会取得学术成就。积累不可以时断时续,用荀子的话就是“不可须臾舍也”,重在“久”字。对此,苟子曾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他还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积累,以近似白话之语告诉人们做一项事业获得成功的基本方法。这些文字,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过去中…  相似文献   

3.
我是在徐迟先生辞世后重读这篇《枯叶蝴蝶》的。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也许并不能用来谈论任何一位作家,但对于徐迟先生和他的《枯叶蝴蝶》,用“文如其人”这四个字来概括却是再恰切不过的,因为在这篇散文里,我再次看到了一位作家的精神人格力量与其作品的完美整合。 1.物与人类的精神品性 枯叶蝴蝶是很奇特的,当它阖起翅膀的时候就与一片干枯的树叶一般。它的开阖都是自然赋予它的颜色,一面是斑斓的色彩,一面是枯槁的模样。然而当它阖上翅膀时却同样具有一种人一样的佯装的自我保护功能。——就像徐迟先生在文中所说:“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什么一只蝴蝶会像人一样呢?只是为了求生存的一种本能反应吗?显然不完全是这样。据我所知,枯叶蝴蝶只要停歇下来就如一片枯叶,它飞与不飞跟躲避捕猎并非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枯叶状乃是自然的造化。徐迟先生认为人也有一对翅膀:美丽和真理的翅膀。但我们永远也不能阖上它们。从蝴  相似文献   

4.
秦汉王朝为维护君主专制即“一人独裁的政权”于不坠,制订了一套严酷而完整的刑法。而族刑、收孥、相坐诸法则是依据上古“圣帝明君”的“古典”撰次而成的。笔者对上述诸法的内容及其实施状况,曾作过一些探讨。本文拟对这一“由来久矣”的“古典”法制的源流再作一番历史的考察,并探究一下先秦“圣帝明君”实施族刑、收孥、相坐诸法的情形。 族刑、收孥、相坐诸法,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落后、野蛮的刑罚,它产生于先秦时代奴隶制国家国君对不服从命令或犯法臣民的“罪罚”。恩格斯说:“劳动愈不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脸孔     
有两位老师经常通过博客交流却从未谋面,一次开会的机会,两人相遇了,一位老师对另一位说:“我虽然没见过你,但是想象中你就是这个样子。今天一见,果然如此。”被说的老师笑了起来:“你为什么会认为我就是长得这个样子?”先说话的老师也笑了:“你是老师,同时善于思考和写作,模样肯定不像商人,也不像官员,更不像军人,想来想去就是老师的模样了。呵呵!对不对?”  相似文献   

6.
聂春衡 《湖南教育》2003,(22):48-48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的培养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孔子、孟子、荀子很重视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们个体上存在的差异,主要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习惯各异所致。孟子的“明人伦”的教育方式,指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将个体人格置于日常人伦的网络之中。荀子认为,“居必择乡”,说的也是生活环境、社会风俗习俗对人本性的重要影响。一、重视…  相似文献   

7.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个人在幽雅芬芳的环境中浸濡既久,全身不自觉地会沾染香气。相反,若是久处在臭气四溢的环境,也会沾满臭味而不自知。由此可见,教学环境的潜移默化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8.
提到晋代傅玄这个名字,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太多,但他说过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道的人就很不少。这句话之所以广为人知,流传至今,因为它确有一定的道理。无数事实证明:“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近朱”“近墨”  相似文献   

9.
“三不知”源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说的是晋国的苟瑶准备率兵攻打郑国.苟文子认为晋军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贸然行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里的“三不知”是对事情的经过全然不知的意思,今天我们常用它表示“什么都不知道”,如“一问三不知”。除此之外.“三不知”在古代戏曲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10.
<正>1没有谁能说得清故事王国究竟有多大,就像没有谁能说得清故事王国里究竟有多少个故事一样。不过我想告诉你,故事王国里的故事有大有小,各个都长着不同的模样。有的故事长得像一头熊,有的故事长得像一片海,也有的故事长得像一滴泪。有的故事是一首歌的模样,有的故事是一缕风的模样,还有的故事是一道彩虹的模样。  相似文献   

11.
新索寓言     
几个月过后,新索在小智的精心调教下果然长进不少。他开始像一个外交家似的跟人谈条件,长了不少见识,也拉来了不少客户。这天,新索决定去“商海”最大的码头——蛋糕港碰碰运气。新索来到了蛋糕港,发现这里挤满了像他一样前来拉客户的业务员。原来大家都想分一块蛋糕。“你好,我叫新索,是蚂蚁搬运公司的业务员。”新索好不容易才见到一条像领导模样的两尾鱼。“蚂蚁搬运公司?没听说过。”两尾鱼淡淡地说“,这里每天都有几十家搬运公司的业务员来推销服务,像你们这种小公司……”“不,请相信我们公司的实力。我想……”“像你这样的我见多了,…  相似文献   

12.
学会宽容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英国谚语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阿拉伯人说得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相似文献   

13.
“唐”老师     
“唐”老师本姓“姜”,只是爱唠叨的模样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时间久了,大家都习惯地叫他“‘唐’老师”。  相似文献   

14.
回文诗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晋代,但直到清代的李存孝才对文回文诗有较为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回文类聚序》中说:“回文诗自苏伯玉妻作《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这里讲苏伯玉妻所写的《盘中诗》是说:“伯玉被使在蜀,久而不归;其妻居长安,思念之,因作此诗。”可是这首诗却不能完全颠倒过来读,只能说是‘肇端’。  相似文献   

15.
老师,每天早晨迎接孩子入园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您能蹲下来,给孩子一个拥抱。还记得第一天送孩子入园时的情景吗?我女儿走到活动室时主动和我说:“妈妈再见!”您看到后,马上蹲下来抱住我女儿说:“啊,你真乖!来,让老师亲亲你。”随即在我女儿脸上亲了一下。女儿抬头看看我,虽然眼里的不安还没有完全消褪,但分明已经有了一分欣喜。刚刚入园的孩子多么希望老师能像妈妈一样对待他们啊。可是往后的几天,这样的情形在我送孩子的时候就再也见不到了。也许是因为哭闹的孩子太多,您应付不过来;也许是您已经亲过了其他表现好的孩子而我没有看到……甚至…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三毕业班生物复习教学中,加强试题的练习与讲评是很有必要的。如有许多学校提出“四精四必”原则,“四精”为:精备、精选、精练、精讲;“四必”为: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这对提高复习效率的确大有帮助,但常易导致学生整天钻在题海中,课业负担偏重,虽不能说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事实上却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尤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3+X”高考改革中,试题已从题海型向能力型、创新型转变,如果复习备考中缺乏这种针对性,结果只能使学生劳而少益、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7.
新新服装店     
“新新服装店”开业了,许多小动物都来祝贺。一只不太漂亮的蝴蝶飞来,扇动着翅膀对小猴新新说:“真高兴,你能开店。”新新看看蝴蝶的灰翅膀说:“我给你选一条漂亮的连衣裙吧。”“不!谢谢,我这衣服虽然不好看,但它可以保护我。如果遇到敌人,我只要躲在有枯叶的树上,敌人就不会发现了。所以人们都叫我‘枯叶蝶’。”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这里,虽然风多雨少,山荒岭秃,但一年四季都有我非常喜爱的野味儿。 春风解冻,大地刚刚苏醒。我约几个伙伴,带上铁铲,到沙土地里,弯下腰仔细察看,地皮上有豌豆粒那么大一团黑色枯叶,一铲下去,挖出一条“红根子”,形似筷子,只是略细略短。放到嘴里嚼嚼,甜甜的,很有滋味。在有红根子的地里,可能碰到一簇灰色的、边缘缺口又深又密的枯叶,那就是“面杆杆”。这就像有人说的淘金砂的人得到一个金娃娃,算走好运了,不由人兴奋异常。面杆杆的根,有玉米棒粗,1米左右长。挖  相似文献   

19.
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故事吗?真有其事吗?也许有,也许没有,这里无意追究.不过你是否想到,这个故事确有道理.首先要明确,这里的“影”是弓的像,而不是影子.我们知道,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影.弓挂在墙壁上,从房间内光源的位置看,弓的影子应在挂弓的墙壁上,而不能在酒杯中,所以这里说的“影”不是影子,而是弓的像.因为看到的弓的像成在酒杯中,根据弓和酒杯的大小关系判断,应是缩小的像.既然是像,那么是哪种镜子成的像呢?请注意一下酒杯内壁底部,正…  相似文献   

20.
《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我认为古人这句话对文言文教学极其有用。我这里说的“入”就是紧扣教材、深入讲析;这里的“出”就是据文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